www.guoxue.com
古籍整理留言薄



简讯


2005年
 
 
 

第七期(总413期)

 

第八期(总414期)

 
 
  第十一期(总417期)
  第十二期(总418期)

 

  

*大型中华古籍全文数据库《国学宝典》网络版完成研制
  《光明日报》2005年3月2日载, 大型中华古籍全文数据库《国学宝典》网络版成果发布会近日在首都人民大会堂举行。这是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依托首都师范大学组织国内一批文史专家,经过长达6年的资料搜集、电子化校勘,并借助清华大学的网络技术,最终完成的。该系统采用国际通用的unicode汉字编码,字库容量大,扩展性强,可在全球所有网络浏览器上正确显示汉字。《国学宝典》网络版共收入古籍3800多部,总字数逾8亿字,所收文献内容均为文史研究人员常用资料,实用价值很大。数据库目前仍以每年二亿至三亿字的速度继续扩充。
  《国学宝典》网络版使用了最先进的搜索引擎技术,检索速度奇快,从8亿字近10万卷的古籍数据库中任意范围查找任何一个字(词),都可以在一秒钟内得到结果,可满足数千人同时在线检索。即使以后继续增加数据,其检索速度也不会下降。数据库中不仅可以检索字词和句子,而且可以多条件组合检索,检索结果可直接保存,检索范围可由用户自己设定。

*毕昇胶泥活字印刷术成功再现
  《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3月24日载, 最近,北京印刷学院对毕的胶泥活字印刷就泥活字的化学成分、烧结温度、烧后硬度与压缩强度和泥活字的吸水率,及排版用粘药的配比诸项内容提出了科学数据,并绘制了毕活字印刷工艺流程图,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研究和操作,取得了可喜成果,并通过了中国印刷博物馆专家组的鉴定,这一科学实验为证明毕B044的发明发挥了历史性的作用。
  由于《梦溪笔谈》中有毕发明泥活字的记载,至今没有实物流传,在最近几年,国内外有些学者甚至认为“泥字易碎”,对毕泥活字的实用性产生疑问。

  在这一历史条件下,北京印刷学院组成了科研课题小组,用近两年时间调研走访了国内与活字制作的有关单位,制定了实验的计划,按照沈括记述毕泥活字制作工艺,经过各种研究调查和实验,最终取得了的成果是:按照毕B044的工艺方法,泥活字的制作原料和工艺,完全可以保证制出的泥活字,在吸墨性能、印出质量上保证书刊印刷的需要,证明了一千年前毕B044的泥活字方案没有什么“易碎”的问题。

  中科院、社科院、北京荣宝斋、中国印刷博物馆和北京印刷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共20人参加了此次鉴定会。社科院史金波研究员任专家组组长并主持了会议。专家组一致认为,该课题组通过科学的方法,复原了北宋毕的胶泥活字版工艺技术,证实了毕活字版技术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更进一步证实了毕B044的发明具有开创活字版纪元的伟大历史意义。

*《史记笺证》出版
  《文汇读书周报》2005年3月25日载, 由北京师范大学韩兆琦教授编著的史记研究新作《史记笺证》近日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史记笺证》全书约580万字,对当前通行本《史记》原文的200多处字句讹误和一些重要的标点失当作了校改;并吸收考古资料、利用出土文物以验证《史记》文本叙述的史实,从而大大提高了史实的清晰度,也有的纠正了文本叙事的偏差。此外,书中还加进了《史记》所涵盖的各个历史时期与某些区域、某些城市的地形图共28张。

*郑和下西洋研究有重大发现,《瀛涯胜览》存在第5种明抄本
  《人民日报》2005年3月29日载,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近日意外发现,郑和下西洋研究的重要史籍《瀛涯胜览》存在第5种明钞本。这也是迄今发现的《瀛涯胜览》明钞本中能够确定的年代最早的本子,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众所周知,郑和下西洋的档案没有保留下来。三次以通事(即翻译)身份跟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所著的《瀛涯胜览》一书,是现存下西洋三部基本史料中具有首要地位的一部。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在承担“《瀛涯胜览》校注”研究课题时,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明史研究室主任万明研究员意外发现了第5种明钞本,也即明梅纯辑《艺海汇函》本(现藏南京图书馆)。不同于其他本子,这是一个两卷本,系海内外孤本。此本见于明代著名藏书家徐 FC6C 《红雨楼题跋》著录,百年以来从未有研究者发现。

*《魏源全集》20卷出版
  《新闻出版报》2005年3月31日载, 历经两届编委会、前后延续21年,其间有14位专家学者先后作古的跨世纪出版文化工程《魏源全集》,日前由湖南岳麓书社编竣出版。3月29日,这部20卷共1100余万字文化巨著的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任继愈,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所长、清史编纂委员会总纂戴逸等到会祝贺并致词。

 

*中国古代通俗小说存在“一书各本”现象
  《文学遗产》2005年第2期载,郭英德撰《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版本研究刍议》一文,以《水浒传》作为例证,论述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版本研究中“一书各本”的现象、文本“原貌”的追寻、不同版本的价值等问题。本文认为,一书的不同版本系统之间具有显著的、甚至巨大的差异,这是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特点,也是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版本研究的难点。因此,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版本研究的主要任务不是恢复一书问世之初的文本“原貌”,而是致力于恢复一书的不同版本或不同版本系统的文本“原貌”。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通俗小说不同版本或版本系统对正文文字内容的不同处理,不仅有其各自的合理性,而且也有其各自的价值。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
guoxue@guoxue.com 010-689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