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oxue.com
古籍整理留言薄


 

“一戎大定”小议


王继如

2004年

第七期(总401期)

第八期(总402期)

第九期
第十期
第十期
第十一期
第十二期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第386期上有崔文印先生的文章《〈南部新书〉点校商兑》 ,批评大都中肯。其中说到音韵学上人所共知的唐玄宗改《尚书》的“颇”为“陂”的故事 也被点错,真使人慨叹。崔文指出对《南部新书》卷六“永徽之理,有贞观之遗风, 制 《一戎衣大定乐》曲”,点校者不应将“一”字放在专名之外,是正确的,但仅据《新唐 书 》卷二一《礼乐志》“帝将伐高丽,燕洛阳城门,观屯营教舞,按新征用武之势,名曰《一 戎大定乐》,舞者四十人,被五采(按:崔文引脱“百 ” 、“甲”二字),持槊而舞”便说《南部新书》的“衣”字“似是衍文,当删去”,却显得不大妥当。理由如下:


  “一戎衣”,出自《礼记·中庸》和伪古文《尚书·武成》。但这个短语的意义却历来有不 同的理解。

  《礼记正义》卷五二《中庸》:“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郑玄 注:“缵,继也。绪,业也。戎。兵也。衣读如殷,声之误也。齐人言殷声如衣,虞夏商 周氏者多矣。今姓有衣者,殷之胄与?壹戎殷者,壹用兵伐殷也。”《释文》:“壹戎衣, 依注衣作殷,於巾反。谓一用兵伐殷也。《尚书》依字读,谓一著戎衣而天下大定。 ”孔颖达疏:“案《尚书·武成》云:一戎衣,谓一著戎衣而灭殷。此云一者,以《经》 武王继大王、王季、文王三人之业,一用灭殷,对三人之业为一耳。由三人之业,故一身灭 之。郑必以衣为殷者,以十一年观兵于孟津,十三年灭纣,是再著戎服,不得称一戎衣,故 以衣为殷,故注云:齐人言殷声如衣。”

   伪古文《尚书·武成》:“一戎衣天下大定。”伪孔传:“衣,服也。一著戎服而灭纣,言 与众同心,动有成功。”朱熹《中庸章句》即用此说:“戎衣,甲胄之属。壹戎衣,《武成 》文,言一著戎衣以伐纣也。”

  毛奇龄《四书賸言》卷二:“《中庸》‘壹戎衣而有天下’,此壹 字是殪字。《尚书·康诰》曰‘殪戎殷’,言灭大殷也,故《中庸》注:‘衣读如殷,齐人 言殷声如衣,今有衣姓者,殷之裔也。’若‘戎殷’则与《泰誓》称‘戎商’正同。自注《 武成》者多误解作一著戎衣,竟以壹字解一字,而朱子亦即以一著戎衣为注。夫以兵衣为 戎衣如甲衣甲裳等不知有据与否?若一著戎衣,添一著字,便是难通。著者附也,衣服附在 吾身曰著,若甲则但贯之于身,故《左传》‘躬擐甲胄’又曰‘擐甲执兵’,未有言著者。 经学严切,何可使疏义鹘突如此?”毛氏是将“戎”作“大”解。“戎”本可训大,如《诗 ·烈文》“念兹戎功”。[宋]林之奇《尚书全解》卷二二:“戎,大也。与《康诰》言‘ 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同。《大明》之诗曰‘ 燮伐大商’,其言大商,即此所谓戎商也。戎 商必克,言商虽大国,我必克之。”[宋]夏僎《夏氏尚书详解》 卷一六:“戎,大也。言必先克大商也。如《诗》言‘燮伐大商’。先儒训戎为兵,谓纣之 必克,误矣。”毛氏此解也不为无据。

   洪诚先生的《训诂学》仔细分析了这个短语,也将“壹”读为“殪”,但却不解“戎”为大 ,而将“殪戎”作为动词连用。文云:

  “壹戎衣”,《尚书·康诰》作“殪戎殷”。殷字,卜辞及周 初铜器大丰簋铭作“衣”。《康诰》是周初作品,殷本作衣。《中庸》的作者所见,还是周 初 常用字。今本《尚书》和《左传·宣公六年》作“殷”,是后人改读的字。魏晋以后人, 如《尚书》伪孔传的作者和朱熹,对于郑注已经不能理解。说“衣”是衣服,固然不合, 但郑玄把“衣”当作殷的误字,也不够正确,至于殪壹二字,究竟哪个是原文,王鸣盛《尚 书后案》认为《康诰》的殪字,“其始必是壹字”,因殪壹古文相似而乱。《左传·宣公六 年》中行桓子用殪字(见下文引)乃是“假借取义”。杨树达《小学述林》卷七《尚书易 解序》说:“《尚书》的殪字当从《礼记·中庸》作壹。”汪中《经义知新记》认为,《中 庸》的壹字是殪的半边字。我们从《左传》看,《尚书》的殪字不错。《左传·宣公六年》 :“秋,赤狄伐晋。围怀,及刑丘。晋侯欲伐之。中行桓子曰:‘使疾其民,以盈其贯,将 可殪也。周书曰:“殪戎殷。”此类之谓也。’”中行桓子引《尚书》这句话说明狄可殪, 两文相应,可见《尚书》之殪决非错字,更不得谓中行桓子假借殪作壹取义。《中庸》是 战国时代的古文记,壹正是殪字之古文形讹,不是殪的半边字。郑玄所见的《礼记》本子已 误。“戎”是动词,“殪戎”是动词连用,意思指“用武器消灭”,与文侯之命“侵戎”的 语例相同(此据杨说)。这一句出现形讹与假借两种情况,汉人不能尽通,但在古籍中也不多 见。(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页56,2000年版《洪诚文集》页54)

  就以上材料看来,“一戎衣”这个短语有四种解释:①一伐殷,“一”为副词(郑玄说);② 一穿上戎衣,“一”也为副词(伪孔传),“戎衣”则为动词;③“壹”通“殪”,“戎”取 大 义,“殪戎衣”为伐大商(毛奇龄说);④“壹”是“殪”字之古文形讹,“殪戎”为动词连 用,“殪戎衣”就是伐商(洪诚说)。

  我曾经听洪诚先生抱病(胃癌晚期)在课堂上讲这个例子,颇服膺其说。[唐]温大雅《大 唐创业起居注》卷二云:“殪商辛于牧野,所不忍言;执子婴于咸阳,非敢闻命。”这样 的 行文,是将“壹”读作“殪”的。古汉语中,单个的字,名词常可作动词用,但“形+名” 的词组(如“戎衣”)用作动词的却未见到,因此,②说在语法上是难以说通的。但是,历史 上将“一戎衣”理解为“一穿上戎装”的,恐怕反而是多数(见下引)。这个短语也正是在这 个意义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一戎衣”用例甚多,如:
  [南北朝]《庾子山集》卷七《皇夏(献皇祖太祖文皇帝)》:“原祠乍超忽,毕陇或绵微。 终封三尺剑,长卷一戎衣。”
  [唐]张九龄《唐丞相曲江张先生文集》卷一:《开元纪功德颂·序》“我太宗一戎衣而 大定,我皇帝再受命而太平”。
  杜甫《重经昭陵》:“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宋]黄希原本、黄鹤补注《补注杜诗 》卷一七注引王洙说即据《武成》伪孔传。
  《唐文粹》卷三三上柳识《吊夷齐文》:“于是三老归而八百会,一戎衣而九有截。”
  同书卷四梁肃《受命宝赋·序》:“武德中,太宗一戎衣而天下大定。”
  同书卷六六梁肃《〖FJF〗E44C〖FJJ〗溪铭·序》:“文武合太公,一戎衣而天下平者 八百年。”
  [宋]尹洙《河南先生文集》卷二三《备北狄》:“太宗缵武,吴越清吏。乃亲总六师, 问罪三晋,一戎衣而天下大定。”
  《宋史》卷一三一《乐志》引姜夔《大乐议》:“我朝太祖太宗平僭伪,一区宇,真宗一戎 衣而却契丹,仁宗海涵春育,德如尧舜。”
  [宋]楼钥《攻〖FJF〗CE3D〖FJJ〗集》卷八FCA1《天下可传檄而定赋(以今天 下可传檄而定为韵)》:“方今檄书风驰,而人望中兴,不假一戎衣而大定。”
  上述诸例,宜作“一穿上戎衣”解,而庾信、杜甫诗则只能解为“一件戎衣”了。
  “一戎衣大定乐”就是在“一穿上戎衣就天下大定”这个意义上使用的。所以不可说此“衣 ”字是衍文。
  [宋]高似孙《纬略》卷九:“高宗七曲”中有“一戎衣大定乐”,其下注云:“伐高丽, 宴洛阳城门,观屯管教舞,按新用武之势。”所指即此。《说郛》卷一OO“高宗七曲”下亦作“一戎衣大定乐”,皆足为左证。


二

  既然“一戎衣大定乐”的“衣”字不是衍文,那么,《新唐书》的“一戎大定乐”是否脱了 “衣”字?也不能这么说。这是因为汉语中过长的词语有一种趋向四字结构的倾向,“一戎 衣大定”中的“衣”字常被省去,变成“一戎大定”。如:[宋]熊克《中兴小记》卷四O记绍兴三十一年事:“于是渤海一军万人叛亮,归会宁府,立褒为帝(或言立褒在六月 ),改元大定,赦其境内,黄河以北皆下之。左丞相张浩自汴京录褒赦驰以报亮,亮叹曰: 朕欲俟江南平后,取一戎衣大定之义以纪元,是子乃先我乎?命取书一帙示其下,果预识改 元之事 。亮即遣先锋将郭安国率众攻褒,令尽诛黄河以北之叛己者。”文中的“一戎衣大定”《建 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九三、《宋史全文》卷二三上、《钦定重订大金国志》卷一六皆作“ 一戎大定”。

  实际上,“一戎大定”已经成为成语,古籍中屡见。如:
  《周书》卷三一《韦孝宽传》记韦孝宽上疏陈三策之第一策有云:“凡此诸军,仍令各募关 河之外劲勇之士,厚其爵赏,使为前驱。岳动川移,雷骇电激,百道俱进,并趋虏庭。必当 望旗奔溃,所向摧殄,一戎大定,实在此机。”
  《艺文类聚》卷一四[南朝·梁]任昉《又重敦劝梁王令》:“朕 闻匹夫好仁,义在摩踵;君子行道,达斯兼济。未有尽器穷神,蕴徽章乎天植;高奠中樽, 睹
倾罍而弗拯。惟王德冠往初,功无与二。四时等契,两曜齐明。 拟度天行,取则乾健。而运距艰季,道极百王。援义而起,一戎大定。罗山革草,罔不率从 。”
  《册府元龟》卷三0:太宗贞观九年十二月诏曰:“靖率土之沸腾,拯黔首之涂炭 。一戎大定,四海宅心。”
  《唐大诏令集》卷一二九《扶余与新罗盟文》:“皇赫斯怒,共行吊伐,旌旗所指,一戎 大定。”
  [宋]王禹偁《小畜集》卷一六《重修北岳庙碑奉勅撰并序》“文德丽星辰之象,武功彰雷电之威。宋明帝之读书,则七行俱下;周 武王之振旅,则一戎大定。然犹焦劳克己,宵旰临民。”
  因此,“一戎衣大定乐”省去“衣”字,却是更常见的。《唐会要》卷三三,《旧唐书》卷 二八,《太平御览》卷五七四,《册府元龟》卷五六九,《资治通鉴》卷二00,《通鉴纪事本末》卷二九中,[宋]陈旸《乐书》卷一八一、一八八 ,《乐府诗集》卷九六 ,《通志》卷四九,[元]《文献通考》卷一四二、一四五、一四六,[明]梅鼎祚《古乐 苑》衍录卷一,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一三,《玉海》卷一0五(3处),彭大翼撰 、幼学增定《山堂肆考》卷一五九,[清]允禄、张照等奉敕纂《御制律吕正义后编》卷八 四(4处),都作“一戎大定乐”。


  以上就“一戎衣”之义说到“一戎衣大定乐”和“一戎大定乐”这两个名称实无二致,文章 便可以结束了。但还有三个相关的问题要说明,算作是余议吧。

  其一,《一戎衣大定乐》之制,《南部新书》系于永徽年间(650—655),故云:“永徽之理 ,有贞观之遗风,制《一戎衣大定乐》曲。”而《唐会要》卷三三、《太平御览》卷五七 四、《册府元龟》卷五六九、《资治通鉴》卷二00、《玉海》卷一0五、《山堂肆考》卷一五九皆系于龙朔元年(661)三月一日演出(制作与演出当然是有时间 差 的,但制作完成后必然要演出),《旧唐书》卷二八系于显庆六年三月,而该年二月已改元 为龙朔,故实亦系于龙朔元年三月(《旧唐书》卷二九不言造者为谁,而系于太宗所造《庆 善乐》和高宗所造《上元乐》之间。其所出的《破阵乐》则为太宗所造。其文对《一戎大定 乐》的描述更为具体,云:“《大定乐》出自《破阵乐》,舞者百四十人,被五彩文甲, 持 槊,歌和云《八纮同轨乐》,以象平辽东而边隅大定也。……自《破阵舞》以下皆雷 大鼓 ,杂以龟兹之乐,声振百里,动荡山谷。《大定乐》加金钲。”细察其文脉,可以理解为是 高宗在太宗的《破阵乐》基础上改编而成)。《乐书》卷一八一、《文献通考》卷一四五亦 系于龙朔元年。其他如《通典》卷一四六、《新唐书》卷二一、《纬略》卷九、《通志》卷 四九、《古乐苑》衍录卷一、《唐音癸签》卷一三、《说郛》卷一00亦认为 制作于高宗朝而未指明具体年代。那么,《一戎大定乐》的制作完成于何时?似乎亦有说明 的必要。

  考高宗朝对高丽用兵,约有三次,一在永徽六年(655),一在龙朔元年,一在乾封二—三年( 667—668)。第三次与此文所论无关,可以不谈。第一次,《旧唐书》卷四《高宗纪上》 仅有一句记叙:“三月,营州都督程名振破高丽于贵端水。”《新唐书》卷三《高宗纪》 略详些:“(二月)乙丑,营州都督程名振、左卫中郎将苏定方伐高丽。五月壬午,及高丽战 于贵端水,败之。”《资治通鉴》卷一九九说此战“杀获千余人”,看来规模不大。第二次 是大规模的恶战,“四月庚辰,任雅相为浿江道行军总管,契(艹必)何力为辽东道行军总管,苏定方为平壤道行军总管,萧嗣业为扶馀道 行军总管,右骁卫将军程名振为镂方道行军总管,左骁卫将军庞孝泰为沃沮道行军总管, 率三十五军以伐高丽。甲午晦,日有食之。六月辛巳,太白经天。八月甲戌,苏定方及高丽 战于浿江,败之。”(据《新唐书》卷三《高宗纪》)九月,“高丽盖 苏文遣其子男生以精兵数万守鸭绿水,诸军不得度。契(艹必)何力至,值 冰大合,何力引众乘冰度水,鼓噪而进,高丽大溃,追奔数十里,斩首三万级,余众悉降 ”。而在三十五军出发之后,“上(高宗)欲自将大军继之,癸巳,皇后抗表谏亲征高丽,
诏从之”,方罢亲征之举(据《资治通鉴》卷二00)。就以上史料来看,《一 戎衣 大定乐》之制作完成系于龙朔元年是正确的。所以如果给《南部新书》做整理,最好还 要指出其系年上的问题。

  其二,前引《新唐书》卷二一《礼乐志》:“帝将伐高丽,燕洛阳城门,观屯营教舞,按新 征用武之势,名曰《一戎大定乐》,舞者百四十人,被五采甲,持槊而舞。歌者和之,曰‘ 八纮同轨乐’,象高丽平而天下大定也。”(自“持槊而舞”下标点不采用中华书局 点校本,以其有误也)文中“新征用武”的“新”字有点疑问。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一三“一戎大定乐”条下云:“帝将伐高丽,燕洛阳城门,观 屯营教舞,按亲征用武之势,名曰《一戎大定乐》,舞者百四十人,被五采甲,持槊而舞 。歌者和之,曰‘八纮同轨乐’,象高丽平而天下大定也。”文与《新唐书》全同 ,当是引用《新唐书》,而“新征”作“亲征”。

  他如:《通志》卷四九:“一戎大定乐”条下云:“将伐高丽,宴洛阳城门,观屯营教舞, 按亲征用武之势。”《文献通考》卷一四二:“一戎大定乐”条下云:“将伐高丽,宴洛阳 城门,观屯营教舞,按亲征用武之势。”似也节用《新唐书》而字作“亲征”。

  《太平御览》卷五七四:“名之《一戎大定乐》,皆亲征辽东,用武之势也。”
  《册府元龟》卷五六九:“名之曰《一戎大定乐》,时欲亲征辽,以象用武之势。”
  《资治通鉴》卷二FCA1FCA1:“时上欲亲征高丽,以象用武之势也。”
  《文献通考》卷一四五:“名之《一戎大定乐》,皆亲征辽东,形容用武之象也。”
  《山堂肆考》卷一五九:“名《一戎大定乐》,皆象亲征辽东而用武之势也。”
  这些文献也都用“亲征”之势来说明《一戎大定乐》。

  看来,“新征”或以作“亲征”为长。唐高宗本拟亲征高丽,故制作、排练了“一戎大定 乐”,为亲征用武之势。但龙朔元年夏四月癸巳日,皇后抗表谏亲征,遂从之(据《通鉴》 卷二00)。

  其三,与此有关的中华书局点校的两种古籍有标点上的问题,亦就此提出来讨论。

  《旧唐书》卷二九《音乐志二》:“《大定乐》,出自《破阵乐》。舞者百四十人,被五彩 文甲,持槊。歌和云,‘ 八纮同轨乐’,以象平辽东而边隅大定也。”(中华书局点校本1986年版页1060)

  《资治通鉴》卷二00:龙朔元年“三月丙申朔,上与群臣及外夷宴于洛 城门,观屯营新教之舞,谓之一戎大定乐。时上欲亲征高丽,以象用武 之势也”。胡三省注:“取一戎衣天下大定之义。舞者,百四十人,被五采甲,持槊而 舞。刘昫曰:《大定乐》出自《破陈乐》,自破陈舞以下皆雷大鼓, 杂以龟兹之乐,声振百里,动荡山谷。《大定乐》加金钲,象平辽东而边隅大定也。杜佑 曰:《大定乐》歌云:‘八纮同轨乐。’”(中华书局点校本1982年版页6323,所引杜佑说出自《通典》卷一四六) “八纮同轨乐”的标点有误。“八纮同轨乐”是乐曲名,不是歌唱的词句。刘昫、杜佑是说在跳大定乐舞时,用《八纮同轨乐》来伴唱。应 该分别点 作:“歌和云《八纮同轨乐》”,“《大定乐》歌云《八纮同轨乐》”。 又,《通鉴》注的“舞者”下以不用逗号为宜。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邮编 100073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
guoxue@guoxue.com 010-689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