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oxue.com
古籍整理留言薄



“中寿”“拱”考辨

刘百顺


2004年
第六期

第七期

第八期

第九期
第十期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这是秦穆公就袭郑一事向蹇叔征求意见,蹇叔不同意袭郑,秦穆公让人对蹇叔说的带有诅咒意味的几句话。这篇文章清代二吴《古文观止》,王伯祥《春秋左传读本》,朱东润《左传选》、《中国历代文学作品 选》,北大《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人大《历代文选》,刘盼遂、郭预衡《中国历代散文选》,王力《古代汉语》,四川师院《中国历代文选》等都选录①, 或另加标题《蹇叔哭师》,或另加标题《秦晋殽之战》,其中“中寿”一词,《古文观止》未单独注释,《春秋左传读本》引林释:“人生上寿百二十年, 中寿百年,下寿八十年。”《左传选》注为:“古称中寿,有百岁、八十岁、七十岁、六十 岁,诸说不同,当在八十以下、六十以上也。……此时蹇叔之年当在八十以上也。”《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则注为:“一般老年人的寿命。”《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注为:“六七十岁光景(参用洪亮吉、俞樾说)。从文义推测,蹇叔当时大约七八十岁,已经超过中寿了。 ”《历代文选》注为:“中寿有几种说法,《吕氏春秋·安死》以六十岁为中寿。”《中国 历代散文选》注为:“中等寿命,古代说法不一,一说百岁为‘上寿',八十岁为‘中寿' ,六十岁为‘下寿'。”《古代汉语》注为:“约指活到六七十岁。蹇叔大约已七八十岁, 过了中寿的年龄。”《中国历代文选》注为:“古代有‘三寿'的说法,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七十(见《庄子·盗跖》)。”杨伯峻《春秋左传词典》解为“六十以上,八十以下 ”。上述选本、教材、词典对“中寿”的解释具体文字虽有不同,但基本意思仍属一致,即 认为“中寿”是中等年寿。与上述意见相左,洪诚先生《训诂学》则认为,“中”字应读去 声,其训为“满”。三句是说:“你知道甚么?你的年寿满了!等军队回来,你坟上的树木已经两手合抱那么粗了。” ②陆宗达先生在为洪先生《训诂学》所写的 序言中对洪先生这一解释大加赞赏 ③。《汉语大词典》将“中寿”列 为两个词头,第二条只举《左传》此例,并引洪先生解释。全国自学考试《古代汉语》教材也引洪先生说以证明古书中存在着读音问题④。可见,直到目前为止 ,学界对“中寿”一词的理解仍有分歧。这两种解释究竟哪一种对呢?笔者认为,要回答这 个问题,首先应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一般考释词义,需要搜集例证,然后比较分析。 但那种方法用在这里却不合适。因为在秦汉文献中只有“中寿”是多少岁的记载,而这里分 歧的焦点不是多少岁数,而是“中”训“中等”还是训“满”,所以引证是无济于事的。这 里只有对文例涉及的事理进行分析,才能得其确诂。那么,此例涉及什么事理呢?这主要是 战争的时间问题。按洪先生的解释,秦晋此战需要几十年时间(树木长得再快,两手合抱也 需要几十年时间,何况坟墓上习惯种松柏这种长得很慢的树木),而这是不符合古代战争实际的。我们不妨对春秋著名战役(包括其导火索)所历时间作一考察:
秦晋韩之战:僖公十五年秋(《左传》记事,有时只标季节,很难确切推算出月份,下面几 次战争也有这种情况),“秦伯伐晋”,“九月,晋侯逆秦师”,“壬戌,战于韩原,…… 秦获晋侯以归”,历时两三个月,而战斗只进行了一天。
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七年冬,楚子围宋,二十八年四月,城濮之战结束,历时五六个月 ,决战也只四月己巳一天。
秦晋之战:僖公三十二年冬,秦师袭郑,三十三年四月辛巳,晋 师败秦师于,历时也是五六个月。
晋楚之战:宣公十二年春,楚子围郑,夏六月,晋师救郑,秋,晋师归,历时亦五六或六七个月。
齐晋之战:成公二年春齐伐鲁北鄙,六月之战结束,历时三四个月,决战 只有六月癸酉一天。
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四月,晋兴师伐郑,六月鄢陵之战结束,历时三个月。
  吴楚柏举之战:定公四年夏,楚围蔡,十一月,吴楚二师陈于柏举,五年九月,秦师击败吴 师,历时一年多。
  从上面考察可以看出,春秋著名战役所历时间都不长,最长的一年多,最短的才两三个月, 而几次战役的决战只有一天。身为春秋五霸的秦穆公不会脱离当时战争的实际情况,而预料 军队要在十多年后才回来。所以,“中寿”不能解为满寿,而应当解为中等年寿。
  但中等年寿是一个模糊概念,它到底指多少岁呢?秦汉文献确有百岁、八十岁、七十岁、六 十岁的不同说法,这几种说法哪一种放在这里合适,也只能从情理去推测。根据现代社会的 经验,社会物质财富越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越高,医疗卫生条件越先进,寿命才越长。而 古代社会是不具备这几方面条件的。享尽荣华富贵的帝王后妃活到七老八十的尚且很少,何况一般臣民呢!“人生七十古来稀”,正是古人寿命的真实写照。所以《吕氏春秋》的说法是合情合理的。依此推算,蹇叔当时的年龄大约七十多岁,已超过中寿了。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即“拱”到底是两手合围还是两臂合抱,上引各种选本和教材多数把“ 拱”解为两臂合抱,少数解为两手合围(《春秋左传读本》引杜注:“合手曰拱”,《中国 历代散文选》注为“两手合拢”,《中国历代文选》注为“两手合握”,其它都解为两臂合 抱)。在先秦文献中,“拱”有两臂合抱、两手合围两种意思,前者如《国语·晋语八》:“拱木不生危,松柏不生埤。”韦昭注:“拱木,大木也。”后者如《孟子·告子上》:“ 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赵歧注:“拱,合两手也 。”这两种意思哪一种放在这里合适呢,也要从情理上分析。如果解为两臂合抱,这样粗的树干需要长几十 年甚至上百年(如松柏),如此长的时间用在蹇叔的年龄上显然是不合适的。如果解为两手 合围,则需要十多年时间,用于蹇叔的年龄正好合适。所以,“拱”应解为两手合围,而不是两臂合抱。
:
①《春秋左传读本》,中华书局,1957年。《左传选》,古典文 学出版社,1957年。《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华书局,1962年。《先秦文学史参考资 料》,中华书局,1962年。《历代文选》,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年。《中国历代散文选》 ,北京出版社,1980年。《中国历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古代汉语》(修定本),中华书局,1981年。
②见该书143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
③陆先生云:“即如对于《左传》‘中寿'的考辨,证据充分 ,论述缜密,实为不刊之论,足解千年疑案。”
④见语文出版社1992年版1000页。2000年版内容削减,删去“古书的读音”一节。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
guoxue@guoxue.com 010-689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