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oxue.com
古籍整理留言薄



《清史稿艺文志版本知见录》编纂缘起

王绍曾


2003年
第五期(总387期)
第六期(总388期)

第七期(总389期)

第八期(总390期)

第九期(总391期)
第十期(总392期)

 


  《清史稿·艺文志》(以下简称《志稿》),为有清一代史志目录,创修于1914年,成书于1927年。先由吴士鉴编成长编9册,继由章钰增补按四部分类,最后经朱师辙调整改编定稿。共计著录清人著作9633种,138078卷。由于当时条件所限,大量脱漏清代重要著作,未能全面反映清代学术文化之重大成就及一代著述之盛。另一个重要缺点,清代版本之学早已成为显学,自晚清以迄民初,公私簿录均以著录版本为尚,而《志稿》仍沿袭历代史志目录之旧例,并未著录版本,以致著录之书,有无刻本,刻于何年,有无稿本、抄本流传,均茫然若失,无所稽考,更谈不到及时利用。关于大量脱漏问题,在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武作成先生曾以个人之力辑为《清史稿艺文志补编》,增补清人著述10438种,93770卷,如果除去其中重复著录之书,收书种数,与《志稿》大体相等。两者相加,仍不足两万种。清代为我国历史上学术文化之鼎盛时期,清代学者又勤于述作,有力者复付诸剞劂,广为流布。在易代之际,稿本、抄本,大都为藏书家及图书馆所庋藏。因此武氏《补编》,虽号称辛勤,而犹相去甚远。且《补编》之最大缺陷,一仍《志稿》陈规,仅著书名,不载版本;著者仅依姓氏笔画排比,不分生卒前后,严格言之,只能作为检索工具,不足以称书目。绍曾有鉴于此,从1982年开始,鸠合同志,遍检公私簿录及专科性书目,编纂《清史稿艺文志拾遗》,凡《志稿》、《补编》失载之书,悉数登录,然后汰其重复,一反史志目录不著录版本之旧例,详细著录版本及书目依据。其中十之七八,咸有馆藏处所,学者如有所需,不难即类求书,因书究学。经十载努力,无间寒暑,于1992年始行完稿,凡增补清人著作54880种,375710卷,赖中华书局大力支持,已于2000年出版。已故目录版本学大师顾起潜(廷龙)先生为《拾遗》撰序,盛赞此书“不特公私名簿采录殆遍,著录之有歧异者亦多所辨正。全书网罗清人著述为《志稿》及《补编》未收者,竟达54000馀种,以类相从,厘然有绪,且各书著录版本,兼明出处,元元本本,得未曾有”。已故南大程千帆教授在序文中甚至将其与门人徐有富教授合撰之《校雠广义》与《拾遗》相较,竟谓有“如小巫之见大巫,不能无终身弗如之叹”。顾、程两先生之谬加称许,令人感愧交并。然《拾遗》引起学术界之重视,则确系事实。当《拾遗》编纂之初,顾老即建议重编《清艺文志》,将《志稿》、《补编》著录之书,与《拾遗》汇为一编。窃意重编《清艺文志》,当年范希曾氏即有此设想,因英年早逝,未偿夙愿。然一举欲将《志稿》、《补编》著录之书与《拾遗》汇为一编,实力有所不逮。盖《志稿》著录或来自三馆(清国史馆、方略馆、清史馆),或未必出于目验,现在书存何处,时移世迁,已无从考查;武氏《补编》大抵来自公私簿录,其引自清人书目者,原目泰半仅记书名,今若一一考其版刻,势必以有限之人力,投身于无穷之书海,不免徒劳无功,欲益反损。再三考虑,顾老建议,必须分阶段进行。先将《拾遗》告竣,然后将《志稿》、《补编》增补版本,为重编《清艺文志》创造条件。因恐《志稿》、《补编》著录之书,未必全能知见传本,爰名其书曰《清史稿艺文志版本知见录》,其未及知见者,暂付缺如。以后如有所见,再行增补。根据近几年来查核结果,《志稿》、《补编》著录之书,十之七八,均能知见版本,名家著作每书有五种以上版本者,为数甚多。以经部易类为例,《志稿》著录334部,暂时未及知见版本者仅有19部,一书知见版本在3种以上者,不胜缕指。有未见刻本,仅赖稿本、抄本流传者;其收入四库以前之刻本、稿本、抄本,尤弥足珍贵。其暂时未及知见版本之书,《志稿》、《补编》既著录于前,若其书尚存天壤,终将暗而复彰。窃意编纂《清史稿艺文志版本知见录》其重要意义有三:

  其一、可以与《清史稿艺文志拾遗》相配套,《拾遗》著录清人著作54000余种,均已著录版本及书目依据,且其中三分之二以上,咸有馆藏可考。《清史稿艺文志版本知见录》,体例完全与《拾遗》相同。今《拾遗》业已问世,如能将《清史稿艺文志版本知见录》相继付印,一旦三者合而为一,实际上已具备《清艺文志》之作用。绍曾在编纂之初,曾向程千帆教授请教。程先生于复信中明确表示:“《清志版本知见录》,如能与《拾遗》并行,实学林之盛业。”《清史稿艺文志及补编》、《清史稿艺文志拾遗》,既均由中华书局出版,则《清史稿艺文志版本知见录》,自有其客观存在之必要。

  其二、《清史稿·艺文志》为《二十五史》最后一种史志目录,关系近三百年学术文化概貌,如仅有《拾遗》著录版本,而《清史稿艺文志及补编》反形成空白,势必使《清史稿·艺文志》相形见绌,一代史志目录不免功亏一篑。

  其三、《清史稿艺文志版本知见录》之另一重要任务,在订其舛误,考其存佚。从目前已知见之版本进行考察,《志稿》、《补编》著录书名、卷数、撰人姓名,往往与刻本、抄本、稿本不尽相同,甚至发生舛误,因知原著录所据之本,尽非原刻、原抄,或所据书目有误。此书在增补版本之同时,对书名、卷数、撰人之有歧异者,均于版本项下分别标注,并加考辨。《补编》本编重出之书,以及与《志稿》重出之书,亦于各该条下标注。庶几使一代史志目录,不致长期沿误。清人著作,虽时代较近,然自辛亥革命以迄20世纪40年代,内战频仍,或其子若孙保护不善,即庋藏图书馆者,由于种种原因,亦不免得而复失。以《四库全书总目》存目之书为例,《总目》收录存目之书6793种,此皆四库馆臣亲目所睹,并撰为提要者,然1992年开始启动《影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搜遍全国,仅得4500余种(台湾中央图书馆尚存有18种),佚失者已达1275种。以此例彼,《志稿》及《补编》著录之书,是否悉数均有传本,见诸其他公私簿录,殊难断言。故《清史稿艺文志版本知见录》其未及知见者,仍按原书次序C231录,加注“待访”字样,此亦朱彝尊撰《经义考》四柱法(《经义考》每书均分别加注“存”、“佚”、“缺”、“未见”,后人称为四柱法)之遗意。盖未及知见版本之书,未必亡佚,有待访求也。

  综上三端,《清史稿版本知见录》,为有清一代征文考献必不可少之书,其目的不仅在于完善一代史志目录,为研讨清代学术文化提供依据,并可藉以考见清人著述之流传原委。现在国家已成立“清史编纂委员会”,《清史》编纂已正式启动,其中《艺文》一志,按诸往例为必不可少之书。绍曾虽年登耄耋,《拾遗》既编纂于前,一息尚存,犹当与参加编纂诸君为此书尽其绵力。

  目前全书已基本完成,尚须覆核订补,其中待访诸书,尤须作最后努力,以竟全功。预计2004年可望杀青。世之治史志目录者当不以河汉视之。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邮编 100073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
guoxue@guoxue.com 010-689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