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oxue.com
古籍整理留言薄



《魏源全集》各书版本概说

夏剑钦


2003年

第七期(总389期)

第八期(总390期)

第十二期(总394期)

 


  魏源一生,著述宏富,除此次整理《魏源全集》搜集到的存世刊本(或抄本)17种外,据对传记资料记载并不完全的统计,其失传的佚书尚有如下两类:一是仅存书名者,计有《高子学谱》、《春秋繁露注》、《墨子注》、《说苑注》、《六韬注》、《吴子注》、《易象微》、《大戴礼记微》、《论学文选》等9种;二是存书名和序或叙而正文失传者,计有《董子春秋发微》、《两汉经师今古文家法考》、《明代兵食二政录》、《孙子集注》、《淮南盐法轻本敌私议》等6种。

  魏源存世著作的版本情况亦较复杂,如“《圣武记》、《海国图志》、《皇朝经世文编》皆风行海内”者,版本很多,道光至民国等不同年代都有翻刻翻印本;而像《古微堂四书》则刻本失传,仅存何绍基手抄本。鉴此,这次整理中对于底本和校本的选定视各著作的具体情况而定,即:对拥有多种版本的著作,则选定一种较早较好的版本作为底本,用其他刊本或抄本与之对校;对版本很少或仅存抄本者,则主要查索其他相关著作、资料进行校勘。下面拟就各书内容和版本的具体情况作一概要说明。

  《魏源全集》20册,基本按照各著作所属经、史、子、集四部的顺序排列,第一册为《诗古微》,是魏源研究《诗经》的一部重要今文经学著作。此书有初刻本和二刻本两种。初刻本仅上下两卷,约撰于道光初年,修吉堂刻。后经增补,分为上中下三编,共20卷,道光中刻。1989年岳麓书社曾出版此书,由何慎怡将二卷本与二十卷本同时点校。二卷本以修
吉堂本为底本;二十卷本以道光本为底本,以光绪乙酉飞青阁杨氏重刻本为对校本。此次重版之前,按照全集的统一体例,做了细致的修订工作。此书终审时,又获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道光庚子年刊《诗古微》二十二卷本,上有咸丰五年魏源手改篇目定为20卷及原刻自序后的“识语”手迹,又全8册均有龚自珍之子龚橙的批校手迹,于是在原修订的基础上,酌取龚橙批校订正多处,使全书更臻完善。

  第二册收《书古微》、《禹贡说》、《古微堂四书》、《老子本义》及《蒙雅》等5种著作。

  《书古微》共12卷,是魏源今文《尚书》说的重要著作。此书有光绪四年八月淮南书局刻本、《皇清经解续编》南菁书院本。另南京博物院藏有《书古微》稿本两套,每套4册。此稿本系魏源曾孙女魏韬于1971年捐赠的手抄本,抄本后有“同治六年正月戴望复校”等字,下盖“子高”圆印,同时署有“戊寅正月孙男繇恭校五日乃毕”字样。两种抄本都有用蝇头小楷批改的文字,据说是何绍基的批语,但无确证。“戊寅正月”是光绪四年正月,比淮南书局刻本早7个月,看来此稿本系淮南书局刻本的底本。

  比较上述各本,当以南京博物院藏稿本为最佳底本,但此稿本不能复制,亦不能取出。故校点时只能以淮南书局刻本为底本,以南菁书院本为对校本。彭伊洛为此书的校点者之一,曾携抄稿至南京博物院对校,并作有《校点纪录》,故此次定稿时并将彭氏《校点纪录》中有关校记一一移录。

  《禹贡说》2卷计26篇,据考初刊本应为同治元年,但现能查到的最早版本为同治六年开雕的巴陵方氏碧玲珑馆藏版。此外还有同年粤东省城西湖街富文斋承接刊印本,中华书局出版的《魏源集》选录其中的16篇,国学扶轮社精刻的《魏默深文集·古微堂外集卷五》选录其中15篇,除《通释禹贡》一篇未收外,其余与中华书局《魏源集》同。

  然对比《书古微》卷四、卷五与《禹贡说》,《书古微》卷四全部为《禹贡说》的文章,卷五除卷末《释禹锡玄圭》及附录二篇外,其余均为《禹贡说》中的文章,但文字略有出入。而《禹贡说》中的《释〈禹贡〉贡赋》五篇及《释江汉》,《书古微》又未收入。可见《禹贡说》实为《书古微》的一部分,只是《书古微》未成之前,曾将其以单行本先行刊行。为此,这次整理不再将《禹贡说》单独编排成书,只将《书古微》卷四、卷五收入的20篇与其文字有出入之处一一出校记说明,而将陈澧序文及《书古微》未收的6篇附于《书古微》卷五之后,以存其旧。

  《古微堂四书》又名《四书后编》,包括《小学古经》、《大学古本发微》、《孝经集传》、《曾子发微》四种。《小学古经》成于道光二十九年,系遵朱子《大学序》及《通解》中《学礼》等篇而成,分“立教”、“明伦”、“敬身”三门,不知刊刻与否。后三种系魏源青年时代的考订经文之作,于道光元年28岁时刊行过。中国国家图书馆仅藏有此四种书的何绍基手抄本,共6卷3册,此次整理即以此抄本为底本进行校勘。

  《老子本义》约成于嘉庆二十五年,光绪二十四年由桐庐袁昶题跋并主持刊刻成书,是为初版,旋因庚子战火被焚。光绪二十八年复刻,1931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收入《万有文库》,尔后铅版数年一出,版本甚多。今以1935年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为底本,参照他本校勘。

  《蒙雅》系魏源应书生读典籍之需而纂辑的识字课本,约成书于咸丰元年或稍后。此书有华东师大图书馆所藏手抄本,国家图书馆善本室所藏清抄本以及仓圣明智大学刊行的《广仓学窘丛书》本,1932年成都志古堂石印本及学术丛编本。此次以《广仓学窘丛书》甲类第一集所收《蒙雅》为底本,与成都志古堂石印本对校,并附志古堂所载序、跋。

  第三册《圣武记》,是魏源关于清代历史的一部重要专著。是书自道光二十二年问世之后,“风行海内”,翻刻翻印本很多,此次整理所见到的不同版本就有24种,这些版本大都祖于道光二十二年、二十四年、二十六年本,而以道光二十六年本最为完善。因为魏源在道光二十二年撰《圣武记》时,“索观者众,随作随刊,未遑精审”,故过两年又修订一次,如“征苗、征缅甸及道光回疆向止一篇者,今皆增为上下篇;其全改者,如廓尔喀、俄罗斯等篇;其半改者,如雍正征厄鲁特篇;其余诸记亦各有损益”。因而这次点校以道光二十六年本为底本,参校二十二年、二十四年本和光绪四年上海申报馆排印本、光绪七年粤垣榷重刊本以及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的校点本。

  道光二十六年魏源三订《圣武记》的书目中,卷十目录下印有《道光夷艘征抚记》的篇目,且加注“补刊”二字,但正文中却没有此篇。《夷艘征抚记》是道光末年及咸丰、同治年间广为传抄的魏源初未署名的著作,它真实记录了鸦片战争的全过程,语言锋利,抨击了最高当局。作者“恐遭时讳”受祸,所以只有抄本流传,而有意不署名。其流传抄本有《夷艘入寇记》、《夷艘寇海记》、《夷舶入寇记》、《英舶寇海记》、《夷艘征抚记》等多种书名,而文字大同小异。光绪四年上海申报馆将传抄本《夷艘征抚记》改题为《道光洋艘征抚记》补入道光二十六年本《圣武记》卷十内排印出版,以后续刊的《圣武记》便多以此为定本。此次整理,对于底本卷十有目无书的《道光夷艘征抚记》,既将申报馆排印此篇补入,使全书完整,又选优于各本之较早抄本《夷艘寇海记》校点附录于《圣武记》之后,以便读者两相对照,更显抄本之真实原貌。

  第四、五、六、七册为《海国图志》,是魏源受林则徐嘱托而编著的一部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它以不足9万字的《四洲志》抄本为基础,将当时集到的其他文献书刊资料和魏源自撰的多篇论文进行扩编,初刻于道光二十二年,为50卷。道光二十七年增补刊刻为60卷。随后又辑录徐继畲在道光二十八年所成的《瀛寰志略》及其他资料,补成100卷,于咸丰二年刊行于世。全书叙述了世界舆地和各国历史政制、风土人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对外开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无论从政治影响还是从学术成就看,它都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

  此次整理,以咸丰二年古微堂重刊定本百卷本为底本,参校道光甲辰五十卷本、道光丁未六十卷本和光绪年间的两种重刊百卷本。因书中的外国国名、地名今昔译文用字变化很大,且讹误不少,不加注释订正是不便阅读的,故特定此书除校勘标点外再作注释。

  第八、九、十、十一册为《元史新编》95卷,是魏源“采《四库书》中元代各家著述百余种,旁搜《元秘史》、《元典章》、《元文类》各书,参订旧史”而成的一部私家独力所著元代史书。它比较明太祖洪武年间仓促成书的《元史》有了许多重大改进,如:本纪14卷,着重对元太祖至宪宗四朝的史实进行大量补充,世祖以后诸朝,则采邵远平《元史类编》为蓝本;列传4卷,冠于志、表之前,且体例与旧史迥异,按开国、世祖、中叶、元末四个时期人物的主要事迹,以类重新编次(如功臣、相臣、武臣、文臣等),收传事与传人双倍之功效。

  《元史新编》一书未及全部完成,魏源就去世了。后来,该书手稿辗转流入他人之手,先是归仁和龚氏,以后又归莫祥芝。魏源族孙魏光焘觅得原稿后,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请邹代过、欧阳F77C代为校正补定,凡经8年始克完成,于光绪三十一年由魏氏慎微堂刊行。1936年,上海光大书局《史学丛书》又据此出版了铅字排印本。这次整理即以慎微堂刊本为底本,并广泛参考了《元朝秘史》、《圣武亲征录》、《元史》、《元典章》等元代基本史料。

  第十二册是魏源的诗文集。文集以清宣统元年长沙黄象离增补重编、国学扶轮社石印的《古微堂集》为底本,以光绪四年淮南书局木刻本为对校本,并参校中华书局《魏源集》文集部分和光绪二十三年丰城余氏宝墨斋校刊的《古微堂集》。诗集则以同治九年长沙宝庆郡馆所刻的十卷本《古微堂诗集》为底本,参校《古微堂诗稿》、《古微堂诗稿抄本》、《清夜斋诗稿》和林昌彝《射鹰楼诗话》以及中华书局《魏源集》的诗集部分。此外,还辑录了魏源的一些书信、对联等。

  第十三至十九册为《皇朝经世文编》百二十卷。此书始编于清道光五年,完稿于道光六年冬,由时任江苏布政使的贺长龄策划并出资印行,由魏源选辑编纂并代叙。魏源编选此书虽略仿明代的经世文编和陆E771的《切问斋文钞》,但在整个编辑原则上却贯彻了自己的经世思想。他代贺长龄所作的叙,更不啻为晚清经世思想复兴的一份公开宣言。其目的就是要通过此书改变乾嘉以来“学者群趋于考据一途”的纯学术研究的学风,让经学为解决日趋激化的政治社会实际问题服务。

  根据这一编辑思想,魏源选录从清初至道光五年各家奏议、文集和方志等文献中“存乎实用”的文章2236篇,分为学术、治体、吏政、户政、礼政、兵政、刑政、工政等8个门类。每门再分若干子目,如“户政”门分为理财、养民、赋役、屯垦、八旗生计、农政、仓储、荒政、漕运、盐课、榷酤、钱币等12个子目,几乎对封建国家的经济领域所有问题都选录了论文,其中税收、农业政策、漕运、盐法、币制、备荒等方面所收集的文章,尤为研究鸦片战争前清代经济状况的宝贵材料。全书共65个子目,作者640余人。由于选录者注重实际,选录标准是经世致用,故所选文章之作者不论“硕公庞儒,俊士畸民”,几乎囊括了清代前期所有著名学者和有影响学派的代表人物。

  《皇朝经世文编》一书自道光六年初刻本起,“数十年来风行海内,凡讲求经济者,无不奉此书为矩EB37,几于家有其书”(俞樾《皇朝经世文新增续编序》),不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等朝代均多次翻印,版本达20余种,而且仿其体例踵作之风一直延续到了民国时期。由于原编者对所收部分文章进行了较大程度的删削修改,所谓“不节冗,将以无文妨行远也,不去偏,将以小疵废大醇也”(《皇朝经世文编五例》),甚至还有颠倒原文次序,按编者意图进行拼合调整的。因而此次校点中,不能认为“错、漏、衍”而违反编者意志去进行复原,而应保持《皇编》文章自己的面貌。

  这次校点以道光六年(丙戌,1826年)初刻本为底本,以光绪十二年(丙戌,1886年)盛氏思补楼重校本为对校本,并适当参校光绪十三年(丁亥)上海广百宋斋校印本,主要做了标点、勘误、分段和酌情写出校记等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二十册收《淮北票盐志略》、《净土四经》、《邵阳魏府君事略》和关于魏源的传记资料、时贤评述以及《大事年表》、《行踪图》等。
《淮北票盐志略》辑录清道光年间陶澍为首的一批官员在淮北创行票盐有关的奏疏、批示、章程、条规、告示等资料,分类编次,展示盐政改革的经过、举措,以及所取得的成效,是各级官员一心一德、兢兢业业、排难靖阻、矢臻于成的生动记录,也是陶澍等官员政绩的一座碑记。此书虽署名童濂总修,魏源、许乔林纂辑,但实际上是以魏源为主编辑而成的。它几经修订,先后有五个版本,这次校点选取较早且较完善的道光二十年海州刻本(十四卷本)为底本,参校同治七年重刊之十五卷本。

  魏源所辑之《净土四经》,自咸丰六年编成,迄今共有三个版本行世:一是咸丰六年湘潭周诒朴原刻本,简称原刻本;二是同治五年杨文会金陵刻经处本,简称金陵本;三是日本明治三十八年至大正元年(1905~1912)间的续藏经本。三个版本中,以“续藏经”的编辑方法最为合理,故此次编辑《魏源全集》的“净土四经”部分,既沿用续藏经本之例,又吸取复旦大学哲学系严北溟教授生前的建议,酌收魏源关于“四经”的五篇叙、两篇附记,而于“四经”本文则只收经魏源重新会译的《无量寿经》,并将周诒朴《原刻净土四经叙》和杨文会《重刊净土四经跋》附录于后,以资参考。校点中以目前能见到的最早刻本——金陵本为底本,参校
续藏经本和《摩诃阿弥陀经衷论》本。

  《邵阳魏府君事略》是魏源之子魏耆为其父所作的家传,是现存魏源传记中文字最多、内容最为翔实的一篇,弥足珍贵。惟传中有些文句因恐触犯时忌,而致语焉不详,或文字隐晦,个别叙事还有夸大或误记之处,且传中涉及许多时事和与魏源有关的人物,读者不易理解。故特约全集编委会学术顾问李瑚研究员,对《事略》中的文字、史事和人物等略作笺释,以便读者参考。

  关于魏源的其他传记资料、时贤评述及《大事年表》、《行踪图》等,实为全书之附录,因其篇目繁杂,本文略而不赘。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邮编 100073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
guoxue@guoxue.com 010-689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