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oxue.com
古籍整理留言薄



《杜甫诗话六种校注》出版

王新芳

2003年

第七期(总389期)

第八期(总390期)

第十二期(总394期)

 

 

  山东大学张忠纲先生编注的《杜甫诗话六种校注》已由齐鲁书社于2002年9月出版。此书为山东省古籍整理规划项目,由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资助出版。《杜甫诗话六种校注》一书从初稿至最后定稿、出版,前后历时15年,倾注了著者的大量心血,洵足为杜陵功臣。此书收辑的6种诗话包括宋方深道辑《诸家老杜诗评》、宋蔡梦弼集录《杜工部草堂诗话》、清刘凤诰撰《杜工部诗话》、清潘德舆撰《养一斋李杜诗话》、近人蒋瑞藻辑《续杜工部诗话》以及张忠纲编注《新编渔洋杜诗话》。书后附录了翁方纲《王文简古诗平仄论》及作者《渔洋论杜》一文(原载《文学评论》1987年第4期)。6种诗话共收录诸家评论杜诗之语近900条,内容相当广泛,涉及杜甫其人、其诗的各个方面,对研究杜诗颇有参考价值。现不揣谫陋,简要归纳其特点如下。

  一、珍贵杜诗学研究文献的钩稽整理

  此书所收录的6种杜甫诗话,除了《新编渔洋杜诗话》为校注者自己所收集校注之外,其他5种都是珍贵的杜诗学研究文献。其中有的系极为罕见之抄本,有的虽见于藏书家的著录,却一直被束之高阁,一般研究者很难一睹庐山真面目。例如方深道《诸家老杜诗评》一书流传极罕,刻印于南宋绍兴初年的初刻本早已失传,现仅存两部抄本:一为国家图书馆藏明抄本(只残存前3卷),另一为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全5卷清初抄本,为近代著名藏书家李盛铎木樨轩藏书,此本却鲜为人知。此本因成书较早,保留了许多重要资料,其中60余条,不见于今存宋人著作,或与他书引文有较大出入。如北大本《诸家老杜诗评》卷三载《〈樗叟诗杜拾遗〉十一事》,国家图书馆藏明抄残本即不存,中华书局版《杜甫卷》上编、郭绍虞撰《宋诗话考》、《宋诗话辑佚》均未收录,亦不见各家书目著录。这部分资料真可谓沧海遗珠,弥足珍贵。

  又如蔡梦弼的《杜工部草堂诗话》,自谓是书集录“名儒嘉话凡二百余条”,但今存道光壬午刊本、方功惠碧琳琅馆刊本、黎庶昌《古逸丛书》本、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本,均系残本,只有80余条;而《四库全书》本、清抄本,则较以上诸本多出30余条。二本多出的30余条文字,很少有人注意到,一些研究杜诗的论著和文章都没有提及。校注者乃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参校他本,将这一部分珍贵文献资料钩稽出来。此外,蒋瑞藻辑《续杜工部诗话》,搜罗颇富,只见于《古今文艺丛书》第四集,此前亦不见别本印行。

  二、古今文献的辨误

  《杜甫诗话六种校注》充分体现了校注者在杜甫研究方面扎实深厚的专业素养,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与深湛的文献学功力。据笔者粗略统计,此书所引书目近400种。在校注的过程中,通过严格的分析、比排,不仅对古人辗转传抄的材料来源理清了源流,而且对古人的错误亦能指出。故在看似琐碎平常的校注工作中,包涵了大量的学术发现。如《带经堂诗话》卷十八云:

  世言苏黄相訾毁,予尝辨之于《池北偶谈》。又见王明清所记李邯郸孙亨仲言家有梅圣俞诗善本,世所传多为欧阳公去其尤者,忌能名之压己也。明清辨其非实,以欧公在谏路颇诋邯郸云尔。以欧梅苏黄四公深相知,而世俗之论尚如此,则谓子美赠李诗“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太白赠杜诗“饭颗山头”云云,皆为讥诮者,又何足怪乎!

  校注者指出,此系王渔洋误记,事见邵博《闻见后录》卷一八,而非南宋王明清所记。李淑,字献臣,号邯郸,丰县(今属江苏)人。宋真宗、仁宗时人。参知政事李若谷之子,亨仲为淑之孙。另如《诸家老杜诗评》卷三《蔡约之〈西清诗话〉十六事》云:

  少陵《饮中八仙歌》用韵,船字、眠字、天字各再,前字凡三,于古未见其体。余常质之叔父文正,曰:“此歌分八篇,人人各异,虽重韵无害,亦周诗分章意也。”握牍吮墨者,可不知乎!

  这里所提到的“叔父文正”为蔡B17B叔父蔡卞之谥号。郭绍虞先生《宋诗话考》上卷《西清诗话》条云:“当B17B之时,蔡氏因无谥文正者。”又中卷之上《金玉诗话》条云:“考宋代蔡氏谥方正者唯沈,沈为元定子,少游朱子之门,与B17B时代辈分均不相合。且沈之谥文正,乃出明代追谥,当时亦不应有是称。因疑文正非谥而为其叔父之字。”校注者指出,郭绍虞先生于此失考。查《宋史·蔡卞传》云:“卞,字元度。……政和末,谒归上冢,道死,年六十。赠太傅,谥曰文正。”《宋会要辑稿》礼五八之一○一亦云:“蔡卞谥文正。”宋刻本《新刊校定集注杜诗》卷二《饮中八仙歌》题注引“此歌分八篇”云云,亦曰“蔡元度云”,文字与《西清诗话》几乎全同。

  另外,对《新编渔洋杜诗话》所依据的《带经堂诗话》等版本,校注者全部重新根据所引《池北偶谈》、《居易录》、《香祖笔记》、《古夫于亭杂录》、《分甘馀话》等原书进行核对,故对古今版本中的错误之处亦能予以更正。如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戴鸿森校点本《带经堂诗话》卷八自述类下二八条云:

  云间董阆石(二字原阙,据文意当为董含之字或号,因补字。)孝廉,俞之弟也,自京师寄余书,略曰:“先生具不世出之才,悟最上乘之道,光焰万丈,仙佛一身,天下学人如百川之赴海。不肖幼侍先伯父得仲、从兄苍水,论诗必首推先生,全体学杜,而<钅容>化诸家。……”余深愧诸良友之言,而老成凋谢,墓有宿草久矣,可胜三叹。

  此条原见王士禛撰《分甘馀话》卷四。中华书局1997年版张世林点校本《分甘馀话》以康熙四十八年初刊本为底本,开头则作“云间董钱法孝廉,俞之弟也”,余则行文、标点全同。而校注者指出:

  云间,为旧华亭县或松江府之别称。董俞,字苍水,号樗亭,别号莼乡钓客。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年三十举孝廉于其乡。与兄含并以才名显,时称“二董”。工诗词,尝与王渔洋相唱和。金荣注引汪琬《说铃》云:“云间董二孝廉最善诗赋。号苍水,举顺天庚子(1660)乡试。”董含,字阆石,一字蓉城,号榕庵,别号赘客、莼乡赘客。而含生于1626年,俞生于1631年,不当称“俞之弟”,校点本《带经堂诗话》之所以误补,当源于《四库全书总目》。《总目》卷一八二《闲居草》提要云:“国朝董含撰。含字榕庵,华亭人,董俞之弟也。诗名不及其兄,而诗格高雅过其兄。”此处字号、行次俱误。故校点本《带经堂诗话》据之补“阆石”二字误,当以《分甘馀话》作“钱法”是。又二校点本“孝廉”俱属上,亦误,当属下作“孝廉俞之弟也”。又“不肖幼侍先伯父得仲、从兄苍水,论诗必首推先生”二句,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分甘馀话》作“不肖幼侍先伯父得从仲兄苍水论诗必首推先生”。按,三本文字均有误。据清嘉庆二十二年刊《松江府志》卷五十六《古今人物八》载:“董黄,字律始,号得仲,华亭人。隐居不仕。著《白谷山人集》。”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有董黄撰《白谷山人稿》,系康熙刻本。董黄尚与人合辑《云间棠溪诗选》八卷,今存清初刻本。但董黄乃董俞从兄,今存清初刻本董俞撰《樗亭诗稿》卷五有《送得仲兄之鸳湖》、《东佘草堂歌赠得仲兄兼寿伯母》二诗,卷十又有《寿律始兄五十初度》二首等诗。又据《云间棠溪诗选》卷五钱德震《怀董五苍水读书中峰精舍》诗,董俞排行第五,亦不得称“仲兄”。故此段文字应作“不肖幼侍先伯父、从兄得仲、苍水,论诗必首推先生”。为推敲此条的点断问题,校注者不辞辛苦,多次去北京国家图书馆善本阅览室查阅相关资料。对寥寥数字的点校,竟翻阅如此众多的文献,付出如此艰辛的劳动,则其在校注中能旁征博引,所得结论可堪依据。

  三、文献辑佚方面的大量创获

  在校注的过程中,由于整理者的严谨态度,故所得成果不仅限于对古今版本舛误的纠谬,而且还有大量文献辑佚方面的收获。如校点本《带经堂诗话》卷十五云:

  杜诗《从人觅小胡孙》一首,第三句云“举家闻若骇”,下云“为寄小如拳”,结云“许求聪慧者,童稚捧应颠”,殊不贯。宋刘昌诗《芦浦笔记》云:合移“童稚”句作第四,移“为寄小如拳”作结,则一篇意义浑全,亦成对偶。甚有理,而钱牧斋不采其说,想未见此书耶?然此诗殊不成语。

  校注者指出,语见《芦浦笔记》卷十《杜诗句差》条。此非刘昌诗语,乃刘引“赵<亻叟>”语,赵<亻叟>即赵次公,但今传宋刻本郭知达《新刊校定集注杜诗》及清刻本《九家集注杜诗》、赵次公《新定杜工部古诗近体诗先后并解》明抄本及林继中辑校《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诸本均未收此语。今人林继中《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对赵注的搜罗最为完备,堪称集大成的著作,但林书对赵注并未一网打尽。此后,学者对不见于前书的赵注仍续有发现,如张寅彭先生在考察了史炳《杜诗琐证》一书征引与批驳赵次公注文的情况后,指出了不为林继中辑校本所录的几则赵注(参见《史炳〈杜诗琐证〉中征引与驳议的赵次公注文》,载《杜甫研究学刊》1996年3期)。本书中张忠纲先生所钩稽出的赵注,对今后赵次公注的辑佚工作又提供了新的材料。又如《诸家老杜诗评》卷五《僧惠洪〈冷斋夜话〉十二事》云:

  老杜诗曰:“竹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世不解“稚子无人见”何等语。唐人食笋诗曰:“稚子脱锦绷,骈头玉香滑。”则稚子为笋明也。赞宁《新记》曰:“竹根有鼠,大如猫,其色类竹,名竹豚,亦名稚子。”余问韩子苍,子苍曰:笋名稚子,老杜之意也,不用食笋诗亦可。

  校注者指出:《苏轼诗集》卷一六《送笋芍药与公择二首》其一“骈头玉婴儿,一一脱锦绷”句下“施注”引储光羲《笋》诗:“稚子脱锦绷,骈头玉香滑。”而储此二句诗,《全唐诗》、《全唐诗补编》均未收,当为储光羲佚诗。同样,校注者还指出,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话》卷一中黄庭坚所引沈佺期诗:“船如天上坐,人似镜中行。”两句《全唐诗》、《全唐诗补编》均未收;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所引王羲之《镜湖诗》“山阴路上行,如在镜中游”,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未收,当系佚句。此外,在整理6种诗话的过程中,校注者对今传本《树萱录》、许顗《彦周诗话》、王得臣《麈史》、葛立方《韵语阳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李肇《唐国史补》等许多文献都有佚文发现。像以上这样的例子在书中所在多是。

  总之,《杜甫诗话六种校注》一书既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又为我们校勘整理古籍树立了范例,堪称近年少见的古籍整理佳作。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
guoxue@guoxue.com 010-689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