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oxue.com
公元二零零一年七月十六日
古籍整理留言薄




 

面向世界的古籍整理巨大工程
——《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

马欣来

2001年
第一期(总359期)
第二期(总360期)
第三期(总361期)

第四期(总362期)

第五期(总363期)
第六期(总363期)
第七期(总365期)
第八期(总366期)
第九期(总367期)
第十期(总368期)
第十一期(总369期)
第十二期(总370期)
2001总目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华民族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过独特的贡献。李约瑟先生说:“中国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保罗-肯尼迪说:“在近代以前时期的所有文明中,没有一个国家的文明比中国更发达、更先进。”中国的古代,产生了无数伟大的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历史学家,也产生了无数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留下了无数精美绝伦的伟大著述,留下了历代中国人最杰出的智慧与才华的结晶。但是,这一切,现代的世界各国人士又了解多少呢?
    《中共中央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中曾指出:“整理古籍,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得懂,仅作标点、注释、校勘、训诂还不够,要有今译。”确实如此。同时,系统准确地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翻译成外文,编辑出版,介绍给全世界,也是几代中国人的愿望。这不仅关系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也是关系到让世界了解中国、保证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社会主业事业顺利成功的基础工程。
    中国虽曾引进和介绍过大批世界各国的文化名著和流行作品,却很少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系统全面地介绍给国外。历史上,也有许多汉学家翻译介绍中国的哲学著作,在把中华民族文化介绍给全世界的工作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或囿于理解有误,或源于对中国文字认识能力的局限,质量上乘的并不多。更不要说实际上存在着的大量对中国文化及一些名著的猎奇性甚或歪曲性的传说、介绍。以致长期以来,世界各国的人士深感对中国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这是每一个中华子孙的憾事,更是整个世界的文化发展上的缺陷和损失。这项工作不应该再等待外国人来做,也不能再等待后人来做了。
    《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是我国历史上首次系统全面向世界推出的中国古籍整理和翻译的巨大文化工程。新闻出版总署关于编辑出版《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的批复指出:“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系统地介绍到世界,这既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基础工程,是深层次的对外宣传工作,也是对世界文化发展的重大贡献,意义深远重大。”
    《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学术顾问委员会由季羡林、杨宪益、任继愈、沙博理、袁行霈、金开诚、韩素音、李赋宁、李学勤、叶水夫等一代杰出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和出版家组成。工作委员会以严谨求实的学术精神,组织整理了我国在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等各领域最具代表性的经典性古籍近百部,对选题和版本一一加以认真的论证和细致的校勘、整理、翻译组织和审定。这百部古籍,上自先秦,下至近代,其中既有《老子》、《论语》这样国外知道的较多且已有若干译本的古籍,也有《史记》、《汉书》这样国外略有所知,目前只有片段译本的古籍;更多的则是目前没有译本,在国外还鲜为人知的中国经典古籍。
    为方便现代人阅读理解,这百部古籍中除部分白话写作的名著外,凡是用古汉语写作的,一律慎重校勘,并附有精选的现代汉语译本。英文翻译则精选推出了最准确和经典化的版本;其中有已经问世多年,经过多年时间和广大读者的严格考验,至今还无与伦比的经典译本,更多的是过去从未被完整翻译、介绍过的作品。这一系列工作的成果,逐步满足着现代的全世界各国人士跨越从古到今的时间阻隔和从中到外的语言障碍,来切实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真实面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深邃内涵的需求和渴望。
    季羡林先生说:“《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的出版,从任何方面来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在我们常讲一句话,说‘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问题是弘扬的范围是什么?弘扬的目的是什么?一方面,是为了我们中国自己的利益,为了我们的后代;更重要的是对世界。《大中华文库》对我们整个人类的前进、整个人类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著名美裔专家沙博理先生说:“《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确实是很宏大的一个文库,从文化、哲学到科学,中国几千年那么深刻那么全面的文化,都集中在一套书中,那是从来也没有的,它的意义太大了,不单是哲学、文学知识方面,各方面都有了。出这么样一套文库,只有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才能做。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外国学者,当然知道中国文化是很了不起的,可是他们不可能像中国人民、中国学者自己理解得那么深刻。他们的翻译有时错得一塌糊涂,或者根本没有翻译出原文实质精神所在。《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这样工作是可靠,而且很有质量。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很光荣的开头。”
    今天,世界毕竟跨过了21世纪的门槛。曾经分散隔绝的世界,已经逐渐变成联系成一体的世界。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一个民族的历史也就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当今,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对其他优秀文化的汲取,都以对其他优秀文化的接纳和吸收为前提。正如近现代中国文化对外国文化的汲取及自身的创新发展一样,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汲取,既体现为中国文化的传播,更显示为西方文化的更新与发展。地球上所有的人类文化,都是我们共同的宝贵遗产。作为面向世界的巨型古籍整理工程,《大中华文库》也正是这样为中华民族和整个世界的文化发展作出了其划时代的历史性的贡献。
    西学仍在东渐,中学也将西传。《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正在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追求、五千年的梦想,正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放光芒,融入全人类最美妙的理想与智慧的光明灿烂之中。

返 回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邮编 100073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
guoxue@guoxue.com 010-689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