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oxue.com
公元二零零一年七月十六日
古籍整理留言薄




 

重温中央指示的回顾与思考

熊国祯

2001年
第一期(总359期)
第二期(总360期)
第三期(总361期)

第四期(总362期)

第五期(总363期)
第六期(总363期)
第七期(总365期)
第八期(总366期)
第九期(总367期)
第十期(总368期)
第十一期(总369期)
第十二期(总370期)
2001总目

 

    

    中共中央1981年9月下发的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是一个高瞻远瞩、言简意赅,非常实际且具有深刻指导意义的重要历史文件。文件所传达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整理古籍问题上的深谋远虑和宏伟气魄,令人兴奋不已,激动异常。其指示之深、托付之重,有如耳提面命,我们时刻铭记在心。今天重温这篇指示,仍然感到非常亲切,非常深刻。
    整理古籍,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下来,确实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工作,是一件关乎民族命运、国家前途的大事。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技术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以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丰富和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努力提高全民族的人文思想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其中,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传承历史、培养根本的基础作用。正因为如此,学理工的人也要有一定的中国文化传统的知识才行。今后,在继续办好理工科的同时,应当加强大学的文科教育,并从小学开始,就让学生读点古文。总结今天教育改革实践中的成功经验,深深感受到20年前中央指示精神是多么富有深邃的历史穿透力。
    中央指示下发后的20年,正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四个现代化建设迅猛发展的20年,也是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新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20年。在中央指示的鼓舞和指引下,以出版古籍整理图书和相关学术著作为己任的中华书局,克服因难,发奋图强,在实际工作中做出了可观的贡献,出版了大批文学、语言、历史、哲学等方面的古籍图书,并以其原创性、权威性,以较高的整理校点质量或注释质量,赢得了广大读者的信赖与欢迎。
    在历史方面,继点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之后,又出版了《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历代史料笔记丛刊》、《中外交通史籍丛刊》、《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中国古代都城资料选刊》、《历代纪事本末》、《清代档案史料丛编》、《清史列传》、《清稗类钞》等多系列基本史籍,影印了《永乐大典》、《宋元方志丛刊》、《清实录》、《清会典》等珍贵历史资料。在文学方面,除增订校补《全唐诗》、《全宋词》和重印旧有总集、类书外,还新编出版了《全唐五代词》、《全金元词》等。《元诗选》、《全明词》、《全清词顺康卷》也均已在排印中。诗文别集方面,《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已陆续出版20多种,包括《诗经注析》、《李太白全集》、《王维集校注》、《杜诗详注》、《白居易集》、《李商隐诗歌集解》、《苏轼诗集》、《苏轼文集》、《顾亭林诗笺释》、《龚自珍己亥杂诗注》等名家名作。带研究性的《古小说丛刊》、《明清传奇选刊》陆续按计划出版,普及性的小说读本也经过认真整理点校,不断投入市场。《古典小说四大名著聚珍》(包括《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以精选版本、名家整理为特色,质量高雅不俗。在语言文字方面,《甲骨文合集》、《殷周金文集成》都是当代集大成之作。有关《说文解字》的考释著作已出版多种,初具规模。音韵学、训诂学方面的重要图书也得到部分整理出版。在哲学、宗教方面,具有更新换代意义的《新编诸子集成》,除个别品种亟待配补外,可以说已接近出齐。以总结反映清代经学研究成果为目标的《清人十三经注疏》已整理出版过半。如果出齐,则将能取面目陈旧的阮元《十三经注疏》而代之。版本珍贵、卷帙浩繁的《中华大藏经》106册已全部出齐。《中国佛教典籍选刊》、《中国道教典籍选刊》以及《理学丛书》,均系尝鼎一脔、撮取精要的选题计划,现已出版若干重要品种,受到各方读者的欢迎和关注,而后续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以上介绍是十分概略粗率的,不过它足以说明,在近二十年时间里,中华书局为落实中央指示,在基本古籍和经典性核心古籍的整理上,是倾注了大量心血,付出过艰苦劳动的。
    中央指示还强调,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得懂,整理古籍要有今译。今译要经过选择,要列出一个精选的古籍今译的目录,不要贪多。我局为此编辑出版了《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目前已出版9种,包括《论语译注》、《孟子译注》、《孙子兵法新注》、《老子注译及评介》、《庄子今注今译》、《周易译注》、《春秋左传注》、《左传译文》、《孝经译注》。另外还出版了《名家精译古文观止》、《世说新语译注》、《文心雕龙译注》、《通鉴故事百篇》、《百喻经译注》等,《礼记译解》也即将付印。这些书,选题是精选的,作者是杨伯峻、周振甫、周绍良、王文锦、陈鼓应、沈玉成等知名作者。译文忠实可靠、通达流畅,有些篇章的译解几经锤炼,达到了传神动人的地步。遗憾的是,这些古籍今译的精品,其宣传推广工作远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中央指示,对古籍孤本、善本要采取保护和抢救的措施。散失在国外的要争取弄回来,或复制回来。要有系统地翻印一批孤本、善本。我局在李一氓同志主持下,组织有关目录版本学家、古籍整理专家傅熹年、赵守俨等精心编选了若干宋元以来的珍本善本,辑印了《古逸丛书三编》,收书43种,包括南宋杭州刻本《忘忧清乐集》、南宋孤本《金石录》、宋绍兴残本《大唐六典》等珍稀版本,全部影印线装,力图保持原貌,共装44函145册。《古本小说丛刊》汇集影印古小说173种,其中既有国内收藏的珍本、善本,也有海外学人辗转复制引进的孤本秘籍。影印本《列宁格勒藏本石头记》、《宋元方志丛刊》、《清人书目题跋丛刊》、《龙龛手镜》等,也都弥足珍贵。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抢救遗产、保护善本方面,影印出版业务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对于影印专业技术人才,要培养提高,关心爱护。
    中央指示强调,整理古籍需要有一个几十年陆续不断的领导班子,保持连续的核心力量。要大力培养真正能够独立整理古籍的人。从事整理古籍的人,不但要知识基础好,而且要有兴趣。强调制订长远规划,第一个十年,先把基础打好,把愿意搞古籍整理的人组织起来,以后再逐步壮大队伍。对整理古籍方面的专业人才,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发挥业务专长。要为整理古籍的专门人才创造较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
    我局所以能在古籍整理图书出版方面做出一些成绩,除了中央指示的光辉指引和古籍规划小组的正确领导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较早培养和聚集了一批思想素质好、业务功底扎实的古籍整理专门人才,不仅文史哲等大门类齐全,小分科各有把关,而且从上古直到近现代,几乎所有重要时段都有相应的称职编辑,是一个年龄结构合理梯次递进的队伍。如此人才队伍,济济一堂,相得益彰,所以才能担负协助规划小组起草和制订历届规划的重任,才能在审读加工各类古籍整理书稿上做到自力更生,应付裕如,对作者有所帮助、补益,也才能在部分项目找不到合适作者时,编辑拾遗补缺,自行承担部分古籍整理任务。强大的专业编辑队伍和潜移默化中养成的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严谨细致的治学风气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习惯,使我局的出版物基本能保持在较高的质量水平上。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天,社会经济体制正处在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之中,由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向新的市场经济模式转轨变型,由单一的公有经济向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局面转变,各种各样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也都在错综复杂的冲撞摩擦中重新定位。在复杂深刻的社会变化之中,人才的流动难以避免。但成熟的编辑骨干的流失是令人深为遗憾和惋惜的。古籍整理事业的发展需要大批专业人才服务于其中,奉献于其中。重温中央指示,更深切地感到人才问题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我们应当胸怀全局,认真学习贯彻中央指示,做好工作,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适当的待遇留人。没有一个基本稳定而且具有相当数量的高素质的古籍整理人才队伍,是绝对不可能迎来古籍整理事业的健康发展的。     

返 回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邮编 100073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
guoxue@guoxue.com 010-689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