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公元二零零一年七月十六日
|
![]() |
![]() |
|
![]() |
![]() |
||||||||||||||||||
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谈谈专业图书和普及类图书的关系 |
||||||||||||||||||
|
如何处理好专业图书和普及类图书的关系,这既是古籍出版社,同时也是其他专业出版社的各级领导经常要考虑的问题。对于一个专业出版社来说,专业图书的规模和质量决定了这个出版社的品牌,而品牌同时也是信誉,是一个出版社的“立社之本”。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古籍出版社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市场压力,势必加大具有广阔读者面的普及类读物的开发,视其为“生存之本”,这是经济杠杆作用下的正常结果。“立社之本”和“生存之本”两者其实是相通的,就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谁能说社会效益中没有经济效益,经济效益中没有社会效益呢?同样,谁又能说“立社之本”不是“生存之本”呢?一个善于策划高质量学术图书的出版社,从理论上来说,只要“放下架子”,转变观念,了解读者,了解市场,一定能够策划出高质量的普及读物;而一个学术水准平平的专业出版社则不可能策划出高质量的普及读物。由此可见,高质量的学术著作和高质量的普及读物在选题策划与编辑的原理上也是相通的。 先说专业学术图书。有一种观点认为专业学术图书不赚钱,其实并非如此。高质量的学术著作不仅能够树立品牌,而且能够带来经济效益。只有平庸的、“急就章”式的所谓“学术图书”才会赔钱。我们要相信,学术界需要的是学术精品,是精品就不要担心没有“慧眼识英雄”。今天,控制平庸学术图书的出版既是出版工作者杜绝资源浪费的职责,也是保证出版社经济效益的需要。学术著作,不能以量取胜,只能以质取胜。出版几十本甚至几百本平庸的学术图书,不如出版一两本高质量的学术著作,无论从社会效益或是从经济效益上来看均是如此。作为专业出版社的编辑和领导,应该视出版本专业范围内高质量的学术著作为己任,应该视这类选题的流失为“失职”。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大型的古籍整理项目会赔大钱,因此少有人敢问津。应该看到,任何大型图书的出版,都是“大风险”与“大机遇”共存,关键是看做什么选题和怎么做选题,这两点只要有一点失误就不会成功,因此在选题决策和选题操作的两个层面都要分外谨慎,反复论证,切实掌握学术界的真正需要。对专业古籍出版社来说,大型古籍整理项目往往是一个出版社的骨干工程,刚开始时也许只有投入,没有或很少有产出;但随着出版与发行的不断推进,风险便会逐渐释放;当风险完全释放之后,余下的便是盈利的空间。大型工程往往是一个出版社的标志性产品,能够提升一个出版社的地位和社会知名度。 再说普及读物。在出版社里,普及读物也是不可忽视的一块,不仅能够较快地产生效益,而且也能够为出版社树立品牌,扩大影响。从读者对象来说,明天的学术图书的读者一定是从今天的普及读物的读者中产生的,因此,抓住了“今天”也就为“明天”奠定了基础。对专业古籍出版社来说,普及读物这一块正受到其他出版社越来越强有力的挑战,因为普及读物对编辑专业知识的要求相对低一些。因此,古籍出版社要在普及读物的领域里确立自己的优势,就一定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品牌优势、专业优势和作者队伍的优势,从选题的时代性、知识的准确性、形式的多样性、设计的美观性上多下功夫,不断更新观念,贴近时代,吸收众家之长,真正体现古籍出版领域“正规军”的实力。 对古籍出版社来说,专业图书和普及读物的比例要掌握好合适的度,要根据读者的变化、市场的变化、出版社财力的变化作及时的调整。不管是专业图书还是普及读物的策划和编辑,都应“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这是新的时代对古籍出版事业的要求。达到了这一要求,古籍出版社事业就会开拓出新的局面。
|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
guoxue@guoxue.com
010-689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