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公元二零零一年七月十六日
|
![]() |
![]() |
|
![]() |
![]() |
||||||||||||||||||
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对21世纪中国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粗浅思考
|
||||||||||||||||||
|
一、21世纪古籍出版的特点 首先,古籍的载体要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即由原来的纸介载体转变为声、光、电、磁为载体。电子出版物会逐渐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以纸张为载体的古籍图书。其原因是机读版古籍具有以往古籍整理出版所不具有的特殊功能,即:1.存储量大。以几年前的存储技术,一部《二十四史》,占据空间不足一张光盘的六分之五。据说存储《四库全书》大约需要10张左右的光盘就可以了。2.检索方便。全文检索即逐字检索已是计算机数据处理的一般方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工,还可以确定以不同长度的字段做为检索点(即各类专名或句子),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取代现今的索引编纂工作。 其次,机读版古籍具有如下一些潜在的优势:1.方便保存古籍版本的异同。可以一个版本为基础,将不同版本的差异或明或暗地标注出来,通过增删、取代、互换等方或,即可以屏显或打印校对后的定本,也可随时复原一版本,或者由某一版本转换为另一版本。也就是说,计算机只需一个版本的存储空间就可以保存同一古籍的所有不同版本。2.方便查询相关资料。如使用一部书时,可将有关的作者档案、注释评论、序跋题记、版本著录、相关著作等,从相应库中随时调阅,汇于一屏。3.在大规模录入古籍的基础上,通过相应的处理系统,把古籍的具体的篇章节段与一定的知识结构有机地连结起来,对原文作出恰当的、内藏的提示性标引,形成网络,构成一个全文资料库,以备浏览与钩稽。当需要查询一个主题时,各书中相关资料可循序调出,也可以随时对检原文之上下文。换句话说,是用丛书方式汇集各书,保持原书的完整性;又用类书的方式使用各书,主题明确,脉络清晰。相同的文献对不同学科来说,所支持的论点往往有学科的差异。因此,能用不同的学科主题和知识结构对古籍进行不同的标引,一段古籍原文不仅可以对应不同的知识结构,也可以对应同一个知识结构的不同结点。可以想象,大批量的经过这样处理的古籍必定会极大地方便各类研究。 二、21世纪古籍图书的市场 进入21世纪,古籍图书仍然会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一方面在20世纪中,我们还有很多的古籍图书亟需整理和抢救。就影印古籍来说,20世纪的影印量只占古籍图书总量的十分之一左右。虽然有价值的古籍,大部分都已影印了,但尚有不少古籍需要及时抢救,这从古籍保存的角度来说,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另一方面,繁体标点注释类古籍图书和简体横排标点注释译文类的古籍图书将并存于21世纪。繁体标点注释类古籍图书,虽然经过再次制作,但因不存在繁简字的转换问题,更接近于历代遗留下来的古籍原作。就现代的古籍整理来说,需要这样整理的古籍,最多不超过5千种。这在15万种古籍当中,还是很少的一部分。所以,继续整理和出版繁体版古籍图书仍很必要。有需要就必然有市场。在21世纪中,影印古籍和繁体版古籍仍然是馆藏古籍图书的一个重要部分。就古籍的纸介图书而言,21世纪市场最有潜力的是简体横排并有注释和译文的古籍图书。就个人购买来说,繁体版古籍图书的市场会愈来愈小,因为再过10年左右时间,60岁以下的人,除了从事历史研究、古籍研究的专业人才外,很少人能认识繁体字了,更谈不上读懂古籍图书。所以,简体横排注释今译类古籍图书,在21世纪的古籍纸介图书中占主导地位,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三、21世纪古籍整理和出版的社会功能 首先,继承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古籍,大致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本典籍,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这部分典籍大都是学习研究传统文化者的必读之书,是前代学人奠定其学问基础的教科书。在古代,多由官方出面组织的古籍整理工作,大多也都是通过对基本典籍建立权威解释,以建立或巩固其统治思想体系。基本典籍数量有多大,学者站的角度不同,说法不一,少则数十种、数百种,多也有开列2000余种的,如《书目答问》。其内核大致有:儒家经典、正史通鉴、周秦诸子、楚辞文选、大家别集以及各学科门类的创始汇总之作。另一类是普通典籍。普通典籍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围绕着基本典籍成书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质量甚佳者已与基本典籍融为一体,其它大多只有在深入研究该专业时才被涉及。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核,主要蕴藏于基本典籍之中。基本典籍的确定,有一个历史、现实、未来的三个标准问题。历史的标准,一是它在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的,二是能够保障历史的完整性、延续性。现实的标准,对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能起到积极作用的。未来的标准,即传统文化中的某些部分,虽然在今天作用还不明显,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会在未来的社会中起到积极作用。 其次,在古籍整理出版工作中,应十分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古籍的简体横排、标点、注释、导读、串讲,这些都是普及传统文化的好形式。有些古籍也可以做今译。现在很多专家认为不应对古籍进行今译,原因不是反对今译这种形式,关键是缺乏好的译者和能把握译文质量的编辑出版人员。 要实现整理研究和普及传统文化的目的,就要开展对传统文化的优选和提纯的工作。未来的社会,时间会被高度浓缩,文化也会更加多元。所以,传统文化必须要有一个适合于变化的传递方式,让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接受最优秀的、最先进的传统文化。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对传统文化在理论上进行把握,即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各家的基本理论、基本命题、内在逻辑、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专题研究。其次,在传递方式上要寻找突破,要让传统文化和现实结合,同人们的工作生活结合,同现代的文化传媒电子出版结合。 同时,全球化已是一个不争的社会事实,这就决定了古籍整理出版要从21世纪世界大文化形成的角度,从中华民族文化将在世界大文化中占重要地位的高度来做好现今的工作。世界各国各民族在保存自己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大的世界文化只是个时间问题,而且也不会很久远。文化不仅决定各国各民族的命运,而且也将影响人类社会的命运。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有着人类最优秀的历史文化,这些文化大多蕴藏在我们的文化典籍之中。如何将这些优秀的人类宝藏从浩如烟海的15万种古籍中提炼出来,为我中华民族所用,为世界人民所用,将是历史和现实交付给古籍整理者、出版者的使命。
|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
guoxue@guoxue.com
010-689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