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年
|
第一期(总359期)
|
|
|
第四期(总362期)
|
|
|
第七期(总365期)
|
第八期(总366期)
|
|
|
|
第十二期(总370期)
|
2001总目
|
|
|
20年前,中共中央书记处根据陈云同志的意见,下发了《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20年过去了,重新学习“指示”,感触良多,受到深刻的教育。
对待古籍问题,说到底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国家、民族文化传统的问题。打倒“四人帮”以后,改革开放才刚起步,陈云同志高瞻远瞩,提出重视古籍整理工作的问题,这充分体现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见卓识。
党中央的指示告诉我们,整理古籍,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下来,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工作。文件还指出:在继续办好理工科的同时,应当加强大学文科教育。并且提出,从小学开始,就让学生读点古文。这是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看待古籍的整理工作的。从20年来我国发展的情况看,也说明科技愈发展,经济愈繁荣,信息传递和世界文化交流愈密切,就愈需要加强人文关怀,加深对民族文化的认识。重视古籍的整理出版,无疑有助于继承优良的文化传统、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
文件指出,要做好古籍整理工作,关键在于组织好队伍,建设好队伍。确实,经过“文革”十年,认识到整理古籍重要性的人不多,能够独立地从事整理工作的人也不多。在基层单位,青黄不接的情况相当严重,如何迅速培养人才,使这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能够坚持下去、健康发展,乃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根据党中央这一指示的精神,我校采取了边接受任务边培养人才的做法。当年,我们负责整理《全元戏曲》,规模颇大,难度不小。主编王季思教授一边向年轻教师传授有关古代戏曲整理的要领,一边就让大家分头干起来。对有关难点、疑点,由编校者分别标出,然后交换研阅,集体讨论,主编定案,共同提高。经过多年努力,《全元戏曲》全书出版,并获全国古籍整理图书一等奖。在整理古籍的过程中,我们培养了队伍,目前,我校能胜任古代戏曲整理工作的学者计近十人。他们结合《全元戏曲》的整理,还写出了《琵琶记研究》、《宋金杂剧概论》、《明代杂剧研究》、《傩戏艺术源流》等专著以及一批具有较高质量的论文。90年代中,王季思教授归道山,但经他培育的队伍,日益成熟,成为一支在研究整理古代戏曲领域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正如文件中指出的,整理古籍是一件大事,得搞上百年。百年悠悠,这需要一代接着一代。我们正是按照这一指示精神,努力把队伍建设的工作做好。
面临新的世纪,我们也面临如何在已经取得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发展的问题。江总书记的有关“三个代表”的讲话,为我们整理古籍工作注入新活力。为了建设先进的文化,我们更应自觉地让优秀的文化遗产服务于当今社会。在未来的20年,随着中、小学语文课的改革,也随着人文精神的改善,势必需要更多优秀的文化典籍。同时,随着我国进一步开放改革,如何让东方文明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多的人了解东方,让现代社会从东方悠久优良的文化中受惠,也应该提到日程上来。在这些方面,古籍整理工作显然要担当重要的角色。如何提高古籍整理队伍的质量,也需要及早安排。我们既要求新一代的专家有过硬的整理古籍的基本功,又要求努力掌握现代科技手段和信息,才能符合新世纪学术发展的趋势。
我们的队伍,是在近20年里发展起来的。在未来的20年,当目前五六十岁的人逐渐离开工作岗位的时候,也依然存在着人才衔接的问题。考虑到古籍工作的特殊性,《指示》提出要为学者们创造较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目前,一些单位的负责者对古籍整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没有足够的认识;一些人急功近利,实用主义倾向依然存在;一些部门过份强调“量化”,只重经济效益。这些,使不少甘坐冷板凳坚持古籍整理工作的专家,产生许多困惑。如果存在的问题不解决好,年轻一辈的学者会望而却步,人才也难免不断流失。
重温《中共中央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加深认识,贯彻落实,我们的工作才会搞得更好,更符合党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
返 回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邮编 10007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