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年
|
第一期(总359期)
|
|
|
第四期(总362期)
|
|
|
第七期(总365期)
|
第八期(总366期)
|
|
|
|
第十二期(总370期)
|
2001总目
|
|
|
中国古代科技素称发达、典籍丰富,在公元2—16世纪期间属世界领先,且影响了东西方各国。因此在古籍整理工作中,科技古籍的整理、出版应占有重要位置。20年来,科技古籍已得到很大重视,在历届古籍整理出版的规划和实践中所占份额相当可观,取得不少成就和经验,这是应该首先肯定的。新世纪伊始,为了使这项工作更上一层楼,有些问题似宜引起注意,在此仅就管见所及,略陈数端。
中央1981年9月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中指出,“整理古籍,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得懂,仅作标点、注释、校勘、训诂还不够,要有今译,争取做到能阅读报纸的人多数能看懂”,从而指明了古籍整理工作的根本方向和服务对象。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才能代代传承和弘扬。但就目前情况来看,科技古籍的较好译本数量仍嫌不足,更多的是影印本、点校本或校注本。为此,宜提倡各行专家和出版社提供更多更好的译本。科技古籍的今译工作要订好计划,对今译本内容要经过选择,列出精选的古籍今译目录,选好译者,对刊行科技古籍译本的出版社予以优先资助,对好的译本予以表扬。但不可一窝蜂,要循序而进。
科技古籍涉及诸多专业领域,整理出版时要考虑到各学科的均衡,不宜比例失调。从目前的整理状况看,医学古籍偏多,其它学科如农学、数理科学、生物学、地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的古籍偏少,宜加以协调,妥善解决。科技古籍园中应百花齐放,群芳争艳。在制订规划时,还要考虑着重对近三百年的明、清科技古籍进行系统整理出版,如《火龙经》、《武备志》、《武英殿聚珍版程式》、《植物名实图考》、《滇南矿厂图志》、《景德镇陶录》和《自流井图说》等都宜有新版出现,但决不能只停留于单纯影印或校点,应做更深层次的整理。
中央1981年指示中还指出,“散失在国外的古籍资料,也要通过各种办法争取弄回来,或复制回来,同时要有系统地翻印一批孤本、善本”。这是我们所面临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据了解,日本和欧美各国图书馆包括梵蒂冈图书馆收藏有很多从中国流出的珍贵和稀见的有关科技的写本、印本和图像资料,有的还是孤本,必须设法搞回复印件,再予以整理出版。这项工作过去多由学者个人进行,没有形成规模。我认为今后需由有关部门牵头组织系统的调查,调拨必要的经费,将散落在外国的稀见古籍成批地复制回来。
为求经济效益,某些“热门”书的重复出版现象现在仍然存在,但整理水平并未显著提高,造成人力、物力上的浪费。而另一些需上马的书,则无人问津。因此,需由有关部门加强对古籍出版的宏观调控和引导,协调各出版社对重点项目集中攻关,推出系列精品。出版单位需树立精品意识。要拓宽古籍整理范围,不拘一种形式。组织专家按专题出版资料汇编,也不失为一种形式,如关于北方历代沙尘暴的记载、历代物候气象学资料和特种工艺技术记载等。整理出来以后,还能起到古为今用的作用。总之,科技古籍的整理出版是大有作为的,经各界努力,在新世纪内会推进到更高的水平。
返 回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邮编 10007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