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年
|
第一期(总359期)
|
|
|
第四期(总362期)
|
|
|
第七期(总365期)
|
第八期(总366期)
|
|
|
|
第十二期(总370期)
|
2001总目
|
|
|
我这篇小文章,只表达一个思想,就是通过自己的工作实践,觉得从中央到地方今后可以更多地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已退休的老年专家学者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其余热,对古籍整理做出新贡献。理由如下:
(一)一般地说,老年人所读的书,所知道的事,要比中青年人多些。论思想敏锐,老年人不如中青年人;论知识丰富,中青年人不如老年人。古籍整理需要多方面的知识,老年人具有优势。
(二)老年人好静,青年人好动。古籍整理是枯燥的工作,不逞才华,不凭想像,需要长期伏案,耐得住寂寞,一个字、一个标点都不能放过,老年人适合这项工作。
(三)古籍,尤其是大部头的古籍,从领任务到出版,往往要很长时间。已退休的老年人,没有快出成果、可以早评职称等等考虑,对难度大、出版周期长的古籍整理工作,胜任愉快。
下面简述我主编《中华大典·文学典·隋唐五代文学分典》的一点体会。
盛世修典,是中国的传统。由于旧有类书,已不能满足今天研究和检索的需要。1988年,海内外三百多位著名专家学者倡议,在继承前人编纂类书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编纂一部新的类书《中华大典》。
1989年5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华大典》试点工作首次会议。会议决定江苏古籍出版社承担《文学典》的编辑、出版任务,以《隋唐五代文学分典》为试点,由我任该分典主编。历时12年,前后参加工作者一百多人,经过试点、探索,确立框架结构,普查资料,编写样稿,终于编成这部选录资料一千万字,收录作家约两千人,引用古籍近两千种,出版后被誉为“迄今为止有关隋唐五代文学资料最全、最精的一部”,是已出版的各种书“都不能代替的”。我今年已77岁,郁贤皓、吴企明、蹇长春、黄进德四位副主编也都已65—70岁,编辑部的三位同志亦都是离、退休老人。谁能想到这项巨大的古籍整理工程是一个老年班子负责完成的呢?
返 回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邮编 10007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