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年
|
第一期(总359期)
|
|
|
第四期(总362期)
|
|
|
第七期(总365期)
|
第八期(总366期)
|
|
|
|
第十二期(总370期)
|
2001总目
|
|
|
自从《中共中央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下发后,20年来,当年的几项要求有的执行得比较好,列入整理规划的大多能保证完成,有的完成得也比较好。
也有与古籍整理有关,但仅靠古籍整理工作却无法办到的,问题还存在,目前似乎还无力解决。比如指示提出“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下来,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工作。过去我们的学校教育,注意理工科比较多,那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但是学理工的人也要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才行。今后在继续办好理工科的同时,应当加强大学的文科教育,并从小学开始,就让学生读点古文”。这是教育部门的事。我们在海外的留学生,绝大多数都能完成专业的学习计划,考试成绩优秀,但对专业以外的祖国历史文化知识,所知甚少,有的留学生,知道的并不比外国人更多。小学教材中,读古诗词,早已实行,但“读点古文”似乎还做得不够。
再就是我国的文字改革。简化字已通行了几十年,人们感到方便。但施行后,也发现尚有不太完善的地方,需要补充完善,迄今尚未引起注意。比如说现在的简化字,有的是把古人常用繁体字一对一地简化,问题不大;也有三个繁体字简化成一个简化字,两个繁体字简化成一个简化字的,由简体就找不回繁体的本字。也有的简化字考虑得不周全,简化后的字与原文的繁体字义不同,变成另外的意义。如苏东坡的《赤壁怀古》“雄姿英發”与“早生华髮”,都简化成“发”,在格律上造成重韵,坏了古诗词的规矩。发扬、头发两“发”字不分,原作品的意思也变了。李翱诗“我来问道无餘说”,“餘”简化成“余”。“我来问道”应当是给来问者的答复,怎么没有“(余)我的说法”呢?意思变得不可理解了。
国家培养的第一批古籍整理人才,现在都挑起了重担,成了骨干和学术带头人。第二批、第三批也都走上了岗位。当年的青年今天也已四五十岁、六十岁,当年的中年骨干今已七十左右,几年之内,都到退休年龄或离开工作岗位了。古籍整理工作既难学又枯燥,愿意坐冷板凳的青年越来越少,后继乏人的困境越来越严重。
前一二十年整理古籍,先解决重要而急需的。经过大家的努力,如断代的文史资料汇编、全集、大型工具书多已面世,成果丰硕。留下来待整理的古籍多属于难度大,不专属于传统经学、史学、文学方面的,很多属于自然科学如工程技术科学、天文、数学、化学、生物、农林、古地理等及中国古代宗教如佛教、道教诸多方面。整理这些古籍,除了通晓一般的训诂、版本、目录之学,还要通晓古代有关专业科学知识。当年古籍整理专业培养的人才,面对今后要整理的自然科学、宗教类古籍,感到生疏。敦煌文献发现已有百年。我们现在对敦煌文献的整理基本上是针对佛教以外的世俗文书,其中占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大量宗教文献,还没有着手。主要是因为难度大,专家少。湖北荆门发现的战国楚墓竹简,是用秦统一以前的楚文字书写的,有许多字不能辨认。这些大而难的课题,都要21世纪的古籍整理者来解决。还有大量少数民族文字的古籍整理才刚刚起步。
根据我们的经验,重大的项目,没有七八年、十来年,难以完成。如《汉语大词典》、《甲骨文合集》、《全宋文》、《全宋诗》、《尔雅释诂》、《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华大藏经》……不论哪一项,都不少于十来年。越是重大项目,越需要集体协作。能安心一项工程十年不松懈,没有时间发表个人文章本已不易,而目前的聘任制度,如评定职称,工资待遇等现实问题,又使长期从事古籍整理者处于不利地位。不计待遇报酬,甘心奉献的人难以找到。
中央文件说“整理古籍是一件大事,得搞上百年”。这是实事求是的估计。一代一代不断地干,要百把年,现在才干了几十年,已经感到青黄不接,百年事业又从何谈起?
古籍整理有似地质队野外勘探。这支队伍要不畏荒寒,甘于寂寞。我们为百年大计着想,希望能为古籍整理开一条绿色大道。为了人才不流失,为了培养后备力量,从现在起,要有计划地培养一批有志于古籍整理的青年人,给他们“吃皇粮”,使他们安心坐十年冷板凳。等他们通晓了文字、训诂、校勘、版本、目录之学,再接触古代相关科学,如天文、数学……等基础知识,入了门,自然会发生兴趣。他们对专业有了兴趣,才会成果与人才双丰收,才会使百年事业,后继有人,前景无限。
古籍整理本身不是目的。古籍整理是为社会主义祖国的文化建设铺路,提供原始资料。为迎接21世纪文化建设高潮添砖加瓦,尽一份力,是我们最大的心愿,最大的幸福。
返 回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邮编 10007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