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发现苏轼《玉论》刻石
《光明日报》2001年6月3日载,山西晋中市榆次区文管所近日在清理馆藏历代刻石文物时,意外发现我国宋代文学家苏轼亲撰亲书的《玉论》刻石。《玉论》是苏轼晚年撰写的一篇政治论文,由于早已佚失,现行出版的各种苏氏文集志记均未能收入。榆次区发现的这组《玉论》刻石系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由榆次县令刘星,用其父珍藏的宋刻帖本,请当时山西著名的刻碑高手段<练的左部分右加辛>镌刻的。
*重新定位张载哲学体系
《光明日报》2001年6月5日载,丁为祥撰著的《虚气相即——张载哲学体
系及其定位》(人民出版社出版)从隋唐的三教并行与理学崛起的问题意识出发,认真解读张载太虚与气、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关系,认为二者实际上是体与用、本体论与宇宙论的关系;而虚气相即、体用不二,则正表现了理学在现实关怀与超越追求之间双向统一的指向。由此出发,作者比较了理学发展中的三大分歧以及分歧双方对张载的共同承取,从而既显现了张载对理学的奠基作用,又说明了分歧的具体成因与理学的历史发展,这就对整个理学也形成了一种新的梳理。
*古籍“标点”是否产生著作权
《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年6月8载木文《古籍“标点”是否产生著作权》一文认为,对古籍作品的标点是否属于著作权法及实施条例规定的整理范围,取决于标点的行为是否属于创作作品的行为。总之,应当将单纯的标点与有创造性的校点行为加以区分。此外,对内容完整的古籍作品的标点,虽然不产生新的作品,但仍然有标点者大量的智力劳动投入。按照民法通则的公平和等价有偿原则,利用他人的智力劳动,至少应当支付相应的报酬。
*中国世界中世纪史2001年学术年会召开
《光明日报》2001年6月19日载,由山东大学、曲阜师范大学与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会联合举办的中国世界中世纪史2001年学术年会,于近日在济南、曲阜两地举行。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出版社的代表与海外华人学者、日本学者共50余人参加了会议。与会者主要就三个方面的学术问题展开了讨论。其一是文艺复兴,其中涉及到国内外史学界近年来有关文艺复兴研究动态的有关问题。其二是中西封建文明比较。其中涉及到中古西方文明的形成、中西封建赋税制度比较、中西封建君权神化比较、中西封建时代个人政治权利比较、中西封建劳动者农业生产的剩余率比较等问题。其三是新史学,其中涉及到妇女史的研究、计量史学方法、新政治史学方法等问题。
*“唐宋妇女史研究与历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光明日报》2001年6月19日载,2001年6月5日,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盛唐研究项目组”、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妇女与社会性别史”课题组联合主办的“唐宋妇女史研究与历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来自美国、日本和我国港台地区及大陆兄弟院校的著名学者参加了会议。论题涉及到思想史、艺术史、书写史、经济史、医疗史、宗教史等诸多层面,吸引了来自不同领域中的一批一流学者参加。他们的学术领域既不受国界限制,也没有性别限制——这次会议的主题吸引了相当数量的男性学者共同参与讨论。
*明天启《重修林氏族谱》墨稿本被发现
《光明日报》2001年6月19日载,最近,中国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刘建业提供了一部明天启年间由林氏后人手录的《林氏族谱》墨稿本。它详细地记载了林氏家族自商周至宋熙宁年间的世代传袭脉系,对研究福建林氏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尤其是研究林则徐的先祖家世,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这部墨稿是刘建业去年11月在日本进行学术交流时从东京购回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史树青在认真审鉴后,认为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资料。林则徐的家世,史家曾有过考证,肯定他“系出九牧”。但“九牧”到底何所指,未见有详细资料。《林氏族谱》中记载,唐天宝年间,林氏入闽后第十六世祖林披,官居太子詹事,所生九子在贞元年间分别出任端州、江陵、横州、韵州、通州、邵州、循州、雷州、福唐州刺史。一门九刺史,在唐代传为佳话,世称“九牧”。
*关于《熙朝定案》的研究
《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3期载王冰《关于〈熙朝定案〉的研究》一文认为,《熙朝定案》汇集了康熙年间的谕旨、奏疏等许多历史文献,一般认为它是来华耶稣会士南怀仁辑集的一部著述。本文对几种版本的《熙朝定案》进行了分析比较,归纳了在南怀仁及其以后的时代该书可能或曾经汇集的文件。文章指出,南怀仁辑集的该书为三册(或三卷),其中保存了他在华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的许多原始资料,是极有价值的历史文献之汇编。
*中国传统文献与研究如何向现代转换
《四川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载蒋宗福《中国传统文献与研究的现代转换》一文,从中国传统文献与研究的现状、传统文献与研究手段的现代转换及其应注意的问题等几个方面,就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阐述了看法。作者认为,中国古籍电子文献的研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如《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等电子版及相关的检索系统的研制,可以使人们充分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研究,也可以充分利用Internet提供的资源。
*关于东晋士族与兵权
《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2期载庞骏《东晋士族与兵权》一文认为,士族是东晋政治舞台上重要的统治阶层,兵权是国家权力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晋的国家武装可分为中央禁军、都督区两类。本文对士族(以侨四姓为主)担任军职和统兵量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归纳出:一、士族掌兵权呈主体差异性、家族世袭性;二、由于兵力分布上的地域差异,东晋一度(前、中期)呈内轻外重之兵势格局。
*关于清代长城沿线外侧城镇的兴起
《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载陈喜波等人《论清代长城沿线外侧城镇的兴起》一文认为,清代以来,长城沿线地区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人口的增加、农业兴起和商业的发展都使长城沿线外侧经济发展呈现繁荣景象,这就为城镇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文章从历史地理研究的角度,主要介绍了长城沿线经济、人口、农业和商业发展的过程以及长城沿线一带城镇起源的背景、条件,以及城镇兴起的因素和其他相关原因。
返 回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邮编 10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