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oxue.com
古籍整理留言薄




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中医药古籍文献整理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前景展望

余瀛鳌

2001年
第一期(总359期)
第二期(总360期)
第三期(总361期)

第四期(总362期)

第五期(总363期)

 

 
  
 近几年,世界医学对我国传统中医药学以植物药为主施治患者所具备的两大优势十分重视:一是对常见多发病或临床各科的一些疑难病证确有疗效;二是对来自天然的草药(所谓“绿色浪潮”)治病相对安全加深了认识并予以重视。这体现了中国中医药作为“伟大的宝库”的主要实质内涵。中医药古籍文献,应在前人的基础上,抓住新的机遇与挑战,进一步加强挖掘、整理、研究,使之在“继承、弘扬、开拓、创新”等方面呈现灿烂的前景。
    现就中医药古籍文献整理、研究概况分不同的历史时期略述如下。 

一、历史的回顾

    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医药古籍文献的整理编纂历来受到重视。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曾有几次较大规模的医籍文献整理编纂运动,其中影响深远、造福于后世的主要有两次:一次是宋仁宗时期成立了“校正医书局”,钦命掌禹锡、林亿、高保衡等主持古医籍名著的编校、整理工作,重点是将公元10世纪以前的名著(包括《素问》、《灵枢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多种典籍)进行整理、校正、补订、刊行,使这些名著的整理本以崭新的面貌广为流传,影响遍及国内外。在这一次大规模古籍整理之后,迄于明初,明太祖朱元璋之子朱橚与滕硕、刘醇等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主编了一部大型医学方书——《普济方》,共收编明以前各科治疗方剂61739首,采摭博洽,编次详析。这是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方书著作,保存了极为丰富和珍贵的医方资料。另一次是在清康熙年间,由陈梦雷、蒋廷锡领衔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该书为现存规模最大、有较为完善的编写体例、反映当时时代水平的医学官修类书,内容包括《素问》与《灵枢经》的原文及选注,脉诊,外诊法,脏腑身形,临床各科病证及其病因、病机、证候、治法、方药、总论、医家传记、艺文、纪事、杂论、外编等。全书的学术理论和临床医学内容宏富,囊括了中医领域的多学科,适应了时代的需求,甚便于读者查阅有关内容。由于主编者在一定程度上重视去芜存菁及诊治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全书体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这部1000余万字的学术宏篇,计520卷,刊行于雍正四年(1726),是学术与临床密切结合,实用性很强的医学类书。
    迄于20世纪30年代,中医界一度面临发展迟缓、处境艰难的历史时期。当时汪伪政权和余云岫等提出要“消灭中医”,中医界有识之士即予以反驳并赴南京请愿,经过积极斗争,终于制止了这股逆流。同时,在古籍文献整理方面,刊行了曹炳章主编的《中国医学大成》及《中国医学大成总目提要》,裘吉生主编的《珍本医书集成》、《三三医书》,丁福保等主编的《四部总录·医药篇》等,这些工作对中医药古籍的编集、整理和撰写书目提要等,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建国后的重要举措

    党和政府一贯重视中医药学对我国保健医疗所起的重要作用。党的中医政策如春风拂熙,为中医药学的继承和发展开创了有利的条件。毛泽东主席在1958年10月给卫生部党组的批示中明确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这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我国传统医学的科学总结和高度评价,大大鼓舞了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积极性。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整理、影印、出版了不少中医药古籍,但缺乏整体规划性。嗣后,根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古籍整理的指示精神,1982年,在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的策划、指导下,由卫生部古籍整理出版办公室制订了“中医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并在辽宁省沈阳市召集全国中医研究、教学单位的中医名家和文献专家开会,制订了《中医古籍整理校注通则》。规划要求于10年内点校、整理中医古籍560种,其中又以《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神农本草经》、《难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中藏经》等11种作为重点医籍予以校注、语译,并列入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中医药古籍文献研究的重要项目。出版单位则以人民卫生出版社为主。
    上述情况,堪称建国后中医古籍文献整理、研究的新举措。至90年代,11种重点古医籍已先后出版刊行,学术水平超越了前贤有关论著。但规划中原定的560种古籍点校、整理项目,十余年来,只完成了其中的二百几十种,其他因经费短缺而处于停顿状态。
    近十余年,中医药古籍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还有几个重要的编纂整理项目。如由中国中医研究院、成都中医药大学等单位主编的《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全书共5000万字,所收载之古籍文献资料囊括了清以前的重要文献,并力求由博返约,取精用宏,现已由巴蜀书社出版了该丛书“医学卷”中的三厚册,其他医、药、卫生各分册,正在陆续编纂、审订、刊行中。又南京中医药大学主编的《中华本草》,是我国收载中草药最多的宏篇,书中所辑编的古籍文献和近现代的本草研究资料十分丰富。目前该书除民族药分册尚待刊行外,其主体内容10厚册已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三、  新世纪将呈现璀璨的发展前景

    现已跨入21世纪,中医药学的继承、弘扬与创新,中医药的现代化进程,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迅猛发展的璀璨前景,而加强古医籍的整理研究,对此能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以及重要的学术保障作用。
    今年3月4日,江泽民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会议的教育和医药卫生界委员时强调:“中医药学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我国优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推进中医药的现代化。”所谓“继承与发展”,从中医药文献的整理、研究而言,它所具备的“源头”与“创新”的学术特色尤为鲜明。
    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同志,对新世纪的中医药工作非常重视。今年2月20日,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同志“在2001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说:“中医药继承发展工作,近年来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差距,既有继承不足的问题,也有发展不够的问题。”着重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医药的继承发展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系统整理中医药古籍文献,对历代各种学术流派进行研究……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方法,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完善中医药学科体系……。要认真抓好中医药整理工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科学提炼历代中医药学术发展精华,通过归纳升华为理论,丰富中医药理论和临床诊疗技术。选择一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中医药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逐步建立文献数据库。”
    上述有关中医药发展和文献整理研究的重要指示和讲话,为中医药古籍文献研究人员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工作重点,十分鼓舞人心。
    值此新的历史时期,中医药学和古籍文献的整理,应该抓住这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全力推动中医药学的继承与发展。而古籍文献则是学术源头,它是反映中医药学术理论与临床经验的主要载体。
    “继承是基础,发展是目标”。建国后,中医药的发展与创新以及取得的多种成果,都离不开继承。有鉴于此,今年3月2日,中国中医研究院领导邀请山东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学院等单位的中医古籍文献专家来京开会,专门商讨如何大力开展中医药古籍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其基本思路是将古代的中医图书文献予以系统整理、编纂、研究,其中又以加强临床医学文献为主,特别是对各科常见多发病和疑难重证的古籍文献的编辑整理和对数以万计的古方进行精选,以及对古代医家临床学派和医案文献的深入研究,落实到充实临床医学及其推广应用上。有些专家着重提出:新世纪的古籍文献整理研究,要抓大课题、大项目,搞全国相关单位的通力协作。各地的中医古籍文献工作者,正以积极的心态提出“项目建议书”,并和全国中医药工作者一起,力求继承中的创新,丰富医疗手段,提高临床疗效,使中医药学在世界传统医学中的主导地位益趋鲜明,并能加快中医药学“步出国门,面向世界”的步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族的医疗保健服务。


返 回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邮编 100073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
guoxue@guoxue.com 010-689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