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讯
《王国维学术随笔》出版
《文汇报》2001年1月2日载,《王国维学术随笔》近日由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了《东山杂记》、《牖轩随录》、《阅古漫录》三种,
是王国维旅居日本期间写的学术札记,涉及经史考证、诗词评论、读书随感
等。经整理校勘,在国内首次辑录出版。
《四库禁毁书丛刊》二期工程启动
《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年1月5日载,《四库禁毁书丛刊》的编纂工作
日前进入二期工程。《四库禁毁书丛刊》一期工程由王钟翰任主编,收集存
世禁毁书1500种,已于1999年11月完成。此后又陆续従公藏、私藏、台湾及
海外征集到200余种珍本,丛刊二期工程主要以近期征集到的这批珍本为主,
将于2001年底完成。
“中国首届黄帝文化学术研讨会”召开
《光明日报》2001年1月23日载, 由中国先秦史学会举办的“中国首
届黄帝文化学术研讨会”日前在浙江省缙云县召开。来自全国高校和科研院
所的30余位学者与会,与会学者认为,黄帝作为一个原始部落的总称或者酋
长之名,应该是真实存在的。在黄帝时代,黄帝部落把中国广大地区内许多
部族联合起来,于是黄帝成为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第一位具有强大凝聚力的英
雄人物,成为了中华民族统一的象征。本次研讨会上,学者们就黄帝传说的
文献资料,缙云氏与黄帝、炎帝的关系,浙江“缙云文化”、“黄帝文化”
的渊源,黄帝时代的文化背景,浙江缙云黄帝文化的开发利用等几个方面进
行了讨论。
《俄藏敦煌文献》全部编竣
《文汇读书周报》2001年1月27日载,上海古籍出版社本月将完成《俄
藏敦煌文献》最后两册的编辑工作,该书总数为17册。敦煌藏经洞文献共约
5万件,流失海外的约为4万件。该社已出版《俄藏敦煌文献》15册、《俄藏
敦煌艺术品》 4册、《法藏敦煌西域文献》13册,国内北京、天津、上海各
家博物馆收藏的敦煌吐鲁番文献15册。其中,仅发表俄国、法国的材料即达
2万多件。
《翁方纲纂四库提要稿》影印本即将出版
《文汇读书周报》2000年11月8日载,原藏于浙江嘉业堂藏书楼的《翁
方纲纂四库提要稿》,共241册,被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社长王世伟在澳门
何东图书馆发现。翁方纲担任四库遗书纂修官时,写下对一千多种图书的札
记和案语,其中有一百多种未见于四库总目及存目。这为清代禁毁书的研究
提供了新史料。现在,在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支持下,手稿的整理出版将分
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将手稿以线装形式全文影印,其中包括整理分类,
纠正错简,著录《四库总目》收采与否;第二阶段将手稿的原文归类序次,
并与复旦大学图书馆所藏抄本进行比勘后整理排印出版;第三阶段是出版手
稿的电子版与网络版。本年11月澳门回归一周年前夕,《翁方纲纂四库提要
稿》影印线装本将分两函十八册由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
郭店竹简《老子》再认识
《中州学刊》2000年第 5期载许抗生《再读郭店竹简〈老子〉》指出,
目前学术界对郭店竹简《老子》大致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在郭店简本《老
子》之前已有一个较完整的《老子》原本,简本是它的节选本;一是认为简
本《老子》是一个完整的原始传本,今本则是在简本的基础上增纂而成的。
简本《老子》很可能是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三组文字,是春秋末年流传下来的,
至战国晚年才由后人合编增补成较完整的帛书本《老子》和今本《老子》的。
简本《老子》的内容,也有贬抑儒家思想的倾向。
第九届国际清史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年第6期载,由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历史系、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共同主办,故宫博物院承办的第九届国际清史研讨
会于2000年8月22至25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突破了以往的局限,拓展到文博、
档案、园林等领域,出现了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新趋向。
“第一届中国史学国际会议”在东京召开
《中国史研究动态》2000年第12期载,9月14至18日,第一届中国史
学国际会议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召开。共有300多位专家与会。大会组织委员
会将会议的统一议题定为“综合系统与多元性发展的中国历史世界”,由来
自各地域的五位学者进行基调报告的全体会议和两天的分组会以及会议总结
组成。会议按时代划公为殷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四个组,
每组又设定为“国家与制度”、“流通与移动”、“社会与国家”、“民族
与风俗” 这四个领域。
帮派文化的成因与特征
《中州学刊》2000年第6期载陈庆智《论帮派文化及其影响》指出,帮
派文化产生于先秦,主要特征是异姓结拜、崇尚暴力。家族宗法文化是其产
生的源头,其产生和发展是和拉帮结派、秘密结社等非制度性社会群体联系
在一起的。帮派之能以帮会的形式出现,主要依靠的是帮派文化,而维持其
生存的核心价值是“义气”。
余集四库提要稿具有特殊研究价值
《学术月刊》2001年第1期载李祚唐撰《余集〈四库全书〉提要稿研究
价值浅论》指出,余集在四库全书馆中任分校职,其提要是现存《四库全书》
提要个人编纂四家中的一家。因其量少面窄,罕见引用研究。其撰写体制、
内容与总目、阁本提要有诸多明显的不同,诸如卷数、作者生平和叙述内容
的方式,以及粘贴处在书种卷目等,为其余三家提要所未见。余集提要对于
研究四库提要原始面貌及其演变,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