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编目的又一新成果
——介绍《浙江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
傅璇琮
1975年10月,周恩来总理在病重期间,排除“四人帮”极左路线的干扰,
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出应尽快把全国古
籍善本书总目录编出来。遵照周总理的这一指示,在“四人帮”粉碎后,当
时国家文物局即部署《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编纂工作,従1977年春开始,
在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以后又扩大到江苏和浙江两省进行试点。浙江图
书馆是最早被确定为参与这一有历史意义项目的少数重点单位之一,开始进
行全省古籍善本调查编目工作。至1980年5月,全省古籍善本编目工作基本
结束,共上报古籍善本9605部,其中浙图为4010部。《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的编纂,开创了新时期中国古籍普查、编目的先例。浙江图书馆的同志颇有
远见,一方面充分吸收《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纂的有益经验,一方面又在
本馆已有的古籍书目良好基础上,决定及时编制本馆所藏的古籍善本书总目。
经过近二十年的艰苦努力,这部体系完备、著录详确,并极具地方文献特色
的《浙江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终于完成,并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这应
该说是浙江省面向新世纪的一项富有学术意义的文化建设工程,也为我国古
籍整理研究、古籍书目著录提供不少求实、创新的经验。
浙江图书馆自其前身杭州藏书楼于1900年建立起,于今已有百年。这百
年中,它的自身建设一直与藏书编目紧密联系,这也是很好地继承我国藏书
史中的一个优良传统。杭州藏书楼建立的第二年,即编有《杭州藏书楼书目》;
1903年,杭州藏书楼经扩充改建为浙江藏书楼,并于1907年编印《浙江藏书
楼书目》;1909年,浙江藏书楼正式改称浙江图书馆,随后又编印《浙江公
立图书馆保存类目录》4卷(1915年刊印),其中收善本书近300部,这是浙江
图书馆编制的第一部馆藏善本目录。在这之后,又陆续编制了好几部书目。
直至60年代中期,又把在这之前所编的两部特藏目录重新考订、删选,编成
新的甲乙编《浙江图书馆善本书目》。可见浙江图书馆编制古籍善本书目,
是有深厚的学术积累的,其中参与者中好几位是对传统文化有深湛研究的著
名专家。现在这部新编的古籍善本书目出版问世,既使学术界人士及广大读
者能有效地利用,其本身又可作为一项研究成果,对我们如何进行善本收录、
版本鉴定,如何在传统编目基础上对古籍分类进行科学的归纳,都有极大的
学术参考价值。
前面说过,该书的编纂是吸收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经验的,但同
时也有其自身求实、创新的特色。譬如什么叫善本,这是古籍善本书目的第
一关口,而善本一词虽已见于宋人行文,但历来就缺乏统一的、科学的界定。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把善本范围概括为“凡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
艺术代表性而又流传较少的古籍”。这比起传统的某些说法,确有新见。但
对《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这一界定,学术界也有不同意见,有认为这样的
表述不够明确,三性又加“而又”,则善本是三性兼备还是具备一性或两性
即合格,而且三性的概念也较抽象,难于操作。现在《浙江图书馆古籍善本
书目》在“编例”中明确规定:“本目收录范围,一般以清代乾隆六十年为
下限。凡乾隆六十年以前之写本、刻本、活字本、抄本与稿本,皆在选录之
列。清代嘉庆元年以后宣统三年以前之稿本、流传较少之刻本抄本、名家批
较题跋本,1912年以后罕见之传抄本,亦在选录之列。”我个人认为,这一
界定,既较具体,有操作性,也根据馆藏的地方特点,甚为合理。实际上,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也大体以年代划界,其间
颇具伸缩性,主要靠专家、行家把关。即以1912年以后而论,如清初归安沈
炳巽所辑《续全唐诗话》100卷和《全宋诗话》100卷,这两部书向无刻本,
且有残缺,《全宋诗话》稿本甚至仅存1-13卷。但现代学者并曾任浙江图书
馆馆长的张宗祥先生,对此二书潜心专力,重新予以编辑,采集全备,对当
今研究者很有参考价值,这次就编入馆藏善本书目。另外,本书作为地方馆
藏目录,对浙江乡邦文献,包括各类有学术价值的遗著、稿本,录取稍宽。
如《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经编委会讨论、鉴定,收录浙图馆藏古籍善本为
2881部,而本书载录则近7300部,增加的部分大多即为浙江籍学人的著作。
这样做,并未降低善本的标准,反而更合乎情理,无论对浙江地区的研究人
员,或其他省市及海外学人,都能提供他处不易见到的文献信息。
另外,在具体版本著录中,本书较之《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有一很大改
进,即注明所录书籍的行款。《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在编纂时,是要求各藏
书单位填写版本形式即行格版式的,如每页几行,每行几字,以及例如黑口
左右双边等等。但后来正式出版时,行格版式的项目都被删去。不少人对此
颇有意见,有的曾举例,如《尔雅》一书,一连 9种都注有“明刻本”;
《春秋经传集解》,则有14种明刻本,读者辨不清这些明刻本究竟有什么不
同。现在《浙江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恢复过去已编的传统做法,对所录书
目注明行格版式,这就对鉴定版本有很大帮助,使读者可以获得进一步信息。
前些年有的省所编善本书目,也未注行格,当是受《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
影响。浙江图书馆现在这样做,确是一种坚持高标准和规范化的要求。
这里还可提一下本书的附录,即“文澜阁四库全书版本一览表”和“日
本、朝鲜、越南刻汉文古籍善本书目”。虽为附录,实际与正文书目有同样
的文献价值。能作这样的附录,确表现出编纂者的卓识新见。
关于“文澜阁四库全书版本一览表”,书前的“编例”中曾有简要的说
明:“馆藏文澜阁《四库全书》,曾经三次补抄之役,其版本状况,本目专
门编为附录(著者従略)。其著录‘原抄’者,为清代乾隆内府写本;著录
‘丁抄’者,为清代光绪八年至十四年间(1882 -1888)丁申、丁丙补抄本;
著录为‘钱抄’、‘张抄’者,分别为1915年(己卯)钱恂、1923年(癸亥)张
宗祥补抄本。”限于体例,“编例”在此处未能详加阐释。原来乾隆时修
《四库全书》,成书后曾分别抄写四部庋藏于文津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渊
阁(紫禁城宫内)、文源阁(京郊圆明园)、文溯阁(盛京,今沈阳),称北四阁;
后又抄写三部,分藏于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称南三阁。
太平天国战事起,扬州、镇江两处因兵祸,全被焚毁。杭州文澜阁在战乱中
倾圮,所藏书也多散失,事后幸得当地藏书家丁申、丁丙热心赞助,与当地
士人共同搜集,尚存8000多册。光绪六年(1880),杭州人士重建文澜阁,丁
氏兄弟组建抄补工作,其抄补所据的底本,主要为丁氏家藏八千卷楼旧本,
其他又従宁波范氏天一阁、卢氏抱经楼、仁和朱氏结一庐、湖州陆氏皕宋楼
等著名藏书楼借得。丁氏发起的抄补工作,不仅使文澜阁所藏初具规模,还
补足某些原书的缺佚。如据文献记载,宋魏了翁《尚书要义》原20卷,四库
本缺 3卷;元许谦《读四书丛说》原20卷,四库本中《中庸》部分残缺,这
些丁氏都据好的本子加以辑补。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本为10卷,但此书明
中叶后失传,清修《四库全书》时只能従《永乐大典》辑集,也只得 8卷。
清代后期有人従日本传过来原书十卷本,丁氏就以此十卷本补入,这在其他
今存的文溯阁、文渊阁本都未有。民国年间钱、张两氏所补,则全为文津阁
本,而文津、文澜原来所抄,文字间也有不同的。现在《浙江图书馆古籍善
本书目》把丁、钱、张所补抄的,分别于书目后注明,这实在是对今存《四
库全书》的各本比较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材料。
“日本、朝鲜、越南刻汉文古籍善本书目”,也是其他同类书目所少有
的。这类书籍应当说是中国古代文献典籍在东亚流传的一种特殊形式,过去
日本翻刻的称和刻本,朝鲜翻刻的称高丽本,越南翻刻的称安南本,是中国
典籍在域外传播与保存的一个特殊系统。这些本子以前很长时期并不被重视,
现在已逐渐为人认识到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文献资源。如初唐重要政书《群书
治要》50卷(唐魏征撰),北宋初尚存,元初就已佚,但日本元和二年(1616)
德川家康据金泽文库旧藏古写本以铜活字印出,现在《浙江图书馆古籍善本
书目》附录即有著录。前几年杭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馆藏和刻本汉籍
目录》(王宝平主编),其中就有浙图所藏的数百种书目。现在此书在附录中,
亦按四分法分别著录日、朝、越刻本书目,著录著者、编者、刊刻年代、行
款格式,以及抄本等等。这数百种书目,对今天展开有关历史上汉字文化圈
的研究,极为有用。
另外,此书书后编有书名和作者索引。《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可能数量
庞大,由于工作原因,至今还未见有索引印出,给使用者带来极大不便。现
在将索引与正文同时编印出版,确很规范。
最后,我想表示一个希望,也可以说是提一个建议,就是浙江图书馆能
否乘胜而进,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再编一部浙江全省现存的古籍善本总目。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固然已收辑了浙江所藏,但那是80年代初所编,这20
年来我们浙江当陆续有新的发现,而且《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是従全国范围
考虑的,收录标准较严,当时浙江上报的,不少未被录入。浙江自古就是人
文荟萃之地,在中国藏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近数年来我与武汉大学图书情
报学院谢灼华教授共同主编《中国藏书通史》(宁波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书中对浙江藏书,自宋代以来,就给予极高评价。台湾学者潘美月《宋代藏
书家考》著录两宋时期最著名的128位藏书家,其中浙江有31人,居全国之
首。南宋时浙江已成为刻书和出版业的中心。明清时期,浙江藏书楼之多,
藏书之富,为全国之甲。我国古代自宋以来,南北均有藏书楼之建,清代更
为发达,至今保存下来的,浙江有宁波天一阁、余姚五桂楼、海盐西涧草堂、
东海之滨孙氏玉海楼,以及民国初年吴兴刘氏嘉业堂,就是说,全国保存古
藏书楼,浙江也居于第一。晚清著名学者、诗人俞樾在为《武林藏书录》题
辞时,就有这样的诗句:“武林山水甲神州,文物东南莫与俦。”因此,我
们今天确有义务,有责任,把浙江省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加以调查研究、保
存开发。浙江图书馆是完全有条件従事这一文化建设事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