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慈 恩 寺 志 

                


卷二十五·大事记

    648年(唐贞观二十二年)

    6月,皇太子李治为追念其母文德皇后,确定在宫城南晋昌里面对曲江池的“净觉故伽蓝”旧址营建新寺。整个工程,“穷班垂巧艺,尽衡霍良木”,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寺院建成后,“重楼复殿,云阁洞房”,极为壮丽。

    10月戊申,奉太宗皇帝敕旨,为此寺度僧300人,别请大德50位入住,同时正式赐寺名为“大慈恩寺”,并增建了瑰丽的翻经院,令玄奘法师自弘福寺移就翻译,兼充上座,纲维寺任。

    12月,太宗皇帝为玄奘举行了空前盛大隆重的入寺升座仪式,沿途观者无数。此后不数天,太子李治前来寺内礼佛,至玄奘法师房,制五言诗一首。

    652年(唐永徽三年)

    3月,玄奘法师拟于大慈恩寺建塔以保存従西域请回来的经像和舍利。在高宗支持下,建塔工程启动。历时“首尾二周”,功业斯毕。塔建在寺之西院,用砖造。塔分五级,层层中心皆有舍利,最上层以石为室,藏经像。塔下层南外壁嵌两碑,左为太宗皇帝所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右为高宗皇帝所撰《述三藏圣教序记》,皆为褚遂良书。

    5月,中印度国摩诃菩提寺沙门法长至大慈恩寺礼谒、参访玄奘法师,并转递同寺大德智光、慧天致玄奘法师书、赞颂及所赠垆布两端。

    此年印度僧人阿地瞿多来到长安,敕令安置大慈恩寺。

    玄奘法师还国后奉唐太宗令,于此年召诸“黄巾”(道士),将《老子》译为梵文,传于印度。

    653年(唐永徽四年)

    日僧道昭离开慈恩寺回国。此前,道昭与道严従玄奘法师学习法相唯识学及《俱舍》学。

    655年(唐永徽六年)

    印度僧人那提,携大小乘经律论五百余夹,合一千五百余部,抵达京兆。敕令于慈恩寺安置,所司供给。

    656年(唐显庆元年)

    1月,朝官薛元超、李义府至大慈恩寺参礼玄奘法师,应奘师托,代奏请朝廷派员监护译场,并请高宗为大慈恩寺撰写碑文,记述建寺盛事。

    2月中旬前后,御制大慈恩寺碑文撰成,长孙无忌奉敕向群公宣读。

    3月癸亥,许敬宗遣使送御制大慈恩寺碑文至慈恩寺,玄奘率寺众诣阙陈谢。寻又请高宗御书大慈恩寺碑文。

    4月8日,御书并镌讫大慈恩寺碑文,至14日举行盛大的送碑入寺仪式。

    658年(唐显庆三年)

    日僧智通、智达入唐求法,曾住大慈恩寺。

    7月,玄奘法师従慈恩寺移西明寺翻译佛典。

    659年(唐显庆四年)

    10月,玄奘法师率译经班子自西明寺迁至坊州(今铜川市)玉华宫寺继续译经。

    664年(唐麟德元年)

    玄奘大师圆寂,其法体自玉华宫送回京城,先停放在慈恩寺,翻经堂内,经月而葬于浐河之东白鹿原,起白塔供养。

    玄奘法师圆寂后,其弟子窥基还住慈恩寺,直至其入寂(682)。其间只有两次短暂的河东行。他在慈恩寺内整理旧疏,撰写新疏,大力弘扬法相唯识学。

    其间,慧沼和尚曾来到大慈恩寺,従窥基、普光受学。

    同时,一直跟随玄奘法师译经的新罗高僧神敢法师亦重回大慈恩寺弘法。

    669年(唐总章二年)

    唐高宗下诏将玄奘遗骨従白鹿原迁葬于樊川杜曲东南的少陵原畔,起塔供养,复因塔建寺。至中宗即位后谥号曰“大遍觉法师”。肃宗题塔额曰“兴教”,自此寺称兴教寺。

    681年(唐永隆二年)

    立“唐慈恩寺善导禅师塔”,僧义成为之铭。至大中五年(851)又有僧志遇再撰《唐慈恩寺善导和尚塔铭》。善导为净土宗实际创立者。

    682年(唐永淳元年)

    玄奘四高足之一窥基圆寂于大慈恩寺内,起塔于玄奘塔侧。

    695年(唐证圣元年)

    玄奘四高足之一新罗僧神敢在大慈恩寺内圆寂,在寺内起塔供养,武三思为撰塔铭。

    701—704年(唐长安年间)

    大雁塔颓毁,天后武则天及王公施钱重加营建。新塔“崇三百尺”,且内设梯,可逐级登攀。  713年(唐开元元年)

    禅僧义福住大慈恩寺。

    719年(唐开元七年)

    印度僧人金刚智来到长安,有敕迎就大慈恩寺安置。寻又移住它寺。金刚智是中国佛教密宗金刚界法主,为“开元三大士”之一。

    729年(唐开元十七年)

    大慈恩寺惠教禅师入寂,起塔于寺内供养。贺兰钦明为撰塔铭。

    745年(唐天宝四年)

    慈恩寺名僧道进律师入寂,起塔于寺内供养,高参为撰塔铭。

    800年(唐贞元十六年)

    印度僧人牟尼室利抵长安,后落脚大慈恩寺,翻译佛教典籍。元和元年(806)卒于大慈恩寺。

    838—846年(唐开成三年至会昌六年)

    日本“入唐八家”之一的释圆仁入唐求法,曾到大慈恩寺登塔览胜。

    862年(唐咸通三年)

    日本“入唐八家”之一的宗睿和尚至长安,随大慈恩寺僧造玄等学习金、胎两部秘法。

    865年(唐咸通六年)

    造玄在大慈恩寺编《金胎两部大法师资血脉》。

    883—905年(唐中和三年至唐天祐元年)

    慈恩寺毁于战火中,唯大雁塔存。

    930—933年(后唐长兴年间)

    后唐西京留守安重霸重修大慈恩寺。僧莲芳曾参与了重修工作。王仁裕为撰重修记。

    1068—1077年(宋熙宁年间)

    大慈恩寺及大雁塔遭火灾,系由“富民康生遗火”所致。被火的雁塔“涂圬皆剥,而砖始露焉”,唐人题名复见天日。

    1118年(宋政和八年)

    柳心、樊察、王正叔、李知常协同合作,剥壁摹写、刻石、拓片,编成十卷《慈恩雁塔唐贤题名》。樊察撰序,柳心作跋。  1224—1227年(金正大年间)

    金与蒙古交战于关中,大慈恩寺又一次毁于战火中,唯塔独存。

    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

    秦藩兴平庄惠王慨古刹之废弛,舍财募缘,准备重修慈恩寺,惜“赍志”而死。

    1458—1466年(明天顺二年至成化二年)

    兴平王继承先王遗志,重修寺宇,并恭请大德住持,寺始复兴。喇嘛僧结列领占应请纲领寺任,弘传藏密法门。

    1467年(明成化三年)

    2月,大慈恩寺灌顶净修弘治国师结列领占与蒙遗喇嘛著旦领占等乌斯藏公干门,各向明朝廷贡献毛氇氇,皇帝回赐彩缎贯纱等物。

    1513年(明正德八年)

    4月,大慈恩寺番僧乳奴领占向明廷表奏,请修本寺方丈。明廷于是令工部拨物料修理,并拨官军3000人、锦衣卫300人前往助修。

    1604年(明万历三十二年)

    大慈恩寺再次重修,塔内重设楼梯,塔外壁包砌36至60厘米水磨砖对逢包层,以加固唐塔体。次年工程告竣。

    1671年(清康熙十年)

    花月,原署四川崇庆州知州王毓贤等人游经此,见慈恩寺前遇仙桥损毁,乃相约捐资重修,不满月而功告成。

    1678年(清康熙十七年)

    大总宪少司马哈公(占)等集资对慈恩寺“前轩”作了简单的修葺。

    1688年(清康熙二十七年)

    川陕总督鄂(海)公捐俸重修慈恩寺。(按:鄂海于康熙三十二年始任陕西按察使,康熙五十二年任川陕总督,故所据碑文重修时间恐有误。)

    1705年(清康熙四十四年)

    立传曹洞正宗第三十一世憨月圆禅师塔于大慈恩寺内。

    1731年(清雍正九年)

    立传曹洞正宗三十二世慈恩堂上粲然□老和尚塔于大慈恩寺内。  年代不详

    立曹洞正宗第三十五世慈恩堂上治宽和尚寿塔于大慈恩寺内。

    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

    和硕果亲王到寺,机锋颇合,额题“慈云法雨”四字赠之。

    1746年(清乾隆十一年)前后

    憨公和尚、印可上人相继对慈恩寺进行了维修。

    1832年(清道光十二年)

    慈恩寺方丈清元长老募资重修慈恩寺。

    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

    立曹洞正宗第三十六世慈恩堂上圆寂慧彻清悟和尚灵骨塔于寺内。

    1859年(清咸丰九年)

    立曹洞正宗第三十七世慈恩堂上瑞林觉科和尚寿塔于寺内。

    1862年(清同治元年)

    陕西回民起义,寺焚毁于战火中,惟塔犹存。  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

    头品顶戴兵部侍郎抚陕使者叶伯英、观察使方伯用以余俸重修建慈恩寺。

    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

    立曹洞正宗第三十九世圆寂慈恩寺净成纯公和尚灵骨塔于大慈恩寺内。

    1930年(民国十九年)

    时朱子桥将军、铁道部总长叶虎查、厅长勉仲、五台山佛教会会长杨子繁、李福田出资修葺慈恩寺。经重修,寺宇“金碧辉煌,栋梁灿灼,莲台、佛像焕然一新。”时宝生和尚主持工役,并接任慈恩寺住持,整饬寺纲。

    朱子桥与李福田、唐慕汾、康寄遥及陕西高僧大德与居士于慈恩寺共同发起创设慈恩学院,以期恢弘慈恩学说。

    1931年(民国二十年)

    太虚大师应朱子桥、康寄遥、高戒忍居士邀请来西安弘法。在大慈恩寺宣讲《弥勒上生经》,并与妙阔、宝生、常真等法师一起召开慈恩宗创立会。

    1952年

    西安市政府拨款整修山门、门房,并在两旁增开大门。

    1954年

    整修塔内楼梯,塔内壁。

    1955年

    西安市政府拨款开辟寺内竹园、花圃。用大砖加固塔基,砖砌台阶、地坪、道路。

    1963年

    西安市政府拨款补修大殿,整修塔顶。

    1964年

    为纪念玄奘逝世1300周年,先后于3月20日、7月1日两次举行有国内外佛教界人士共同参加的纪念法会。

    1979年

    西安市政府拨款增建办公室。

    1982年

    西安市政府拨款增建茶园服务部。

    1983年

    西安市政府拨款整修藏经楼。  1985年

    西安市政府拨款整修大殿。

    6月,李井泉一行16人前来参访。

    9月,伍修权一行9人前来参访。

    1986年

    国务院副总理王任重前来参访。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前来参礼视察。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杨成武前来参访。

    1987年

    西安市政府拨款整修钟鼓楼。

    国务委员杨静仁、谷牧前来参访。

    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前来参访。

    国家副主席王震前来参访。

    国务委员陈慕华前来参访。

    中国佛学院净慧法师来访。

    1988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余秋里前来参访。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苏步清前来参访。  1989年

    9月,西藏佛教团一行70人来访。

    10月,时任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及牟龄生、安启元等一行20人前来参访。

    是年分别立常真老和尚舍利塔及朗照法师舍利塔于寺内。

    1990年

    4月,中共中央常委李瑞环及张勃兴、袁振中一行前来参访。

    5月,时任中顾委常委江华一行20人及兰州军区司令员傅全有一行20人前来参访。

    8月,时任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杨静仁一行5人前来参访。

    11月,时任中顾委陈再道一行10人前来参访。

    1991年

    4月,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一行10人前来参访。

    7月,民政部副部长多吉才让一行8人及国务委员耿飚一行8人前来参访。

    9月,国务委员陈俊生一行8人前来参访。

    11月,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光英一行10人前来参访。  1992年

    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副主任于永波等一行10人前来参访。

    8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雷洁琼一行10人前来参访。

    9月,云南喇嘛教代表团一行30人前来参礼。

    自1990年起至是年,经国务院文物局同意,对大雁塔进行保养性维修,清除杂草、小树,整修一层塔壁。

    1993年

    1月,民政部部长崔乃夫一行15人前来参访。

    6月,云南佛教团一行17人前来参礼。

    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员张廷发一行25人及经贸部部长吴仪一行30人前来参访。

    1994年

    4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冲一行10人前来参访。

    5月,中国佛学院一行41人前来参礼。

    同月,邓力群一行40人前来参访。

    6月,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一行15人前来参访。

    同月,华国锋一行30人前来参访。

    7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一行30人前来参访。

    1995年

    5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李沛瑶一行8人前来参访。

    同月,北京佛教代表团一行25人前来参礼。

    8月,北京雍和宫喇嘛一行31人前来参礼。

    9月,国务委员谷牧一行13人前来参访。

    10月,北京中国佛教团一行10人前来参礼。

    同月,甘肃佛教代表团一行20人前来参礼。

    是年增勤法师调任大慈恩寺监院。

    1996年

    1月,青海活佛代表团一行27人前来参礼。

    7月,军委副主席张万年一行10人前来参访。

    是年寺院出资,翻修寺内全部地面。中轴线通道全部改为青石铺地。

    1997年

    4月,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兆国一行85人前来参访。

    5月,塔尔寺活佛一行前来参礼。

    同月,塔尔寺僧人一行33人前来参礼。

    寺院自筹资金4500万元人民币,对大慈恩寺全面整修及扩建,玄奘三藏院工程上马。

    1998年

    6月,西安市委书记崔林涛一行20人前来参访。

    9月,陕西省省长程安东及记者一行25人前来参访。

    同月,广东佛教代表团一行11人前来参礼。

    11月,净天法师一行13人前来参礼。

    同月,如意法师一行15人前来参礼。

    1999年

    5月,净天法师及唯贤法师讲经。

    立普慈法师灵骨塔于寺内。

    2000年

    10月,自1997年开始的整修扩建工程基本峻工,新建方丈院、僧人院、管理院、文管院、碑廊院、玄奘三藏院和东西配殿,并对原有殿堂进行了油漆彩绘。

    11月21日,玄奘三藏院落成开光,玄奘头骨舍利奉安玄奘三藏院内。增勤法师升任大慈恩寺方丈。

    (感谢陈景富先生提供数据)

 

 

 

 

 

 

网页:静远

版权所有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制作 Copyright© 2000
mailto:webmaster@guoxue.com    mailto:web@guo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