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慈 恩 寺 志 

                


卷十一·人物二:历代居士与政要

    房玄龄(579—648) 唐初大臣,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临淄)人。幼警敏,博综典籍,善属文,书兼草隶。年十八,举进士,任隰城(今山西隰县)尉。李世民以敦煌公徇渭北,房玄龄杖策上谒军门,得到赏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随同征伐,并广收人材于幕府中,还密切与诸将关系,得其死力。时秦王李世民曰:“汉光武得邓禹,门人益亲。今我有玄龄,犹禹也。”玄龄居秦王府十年,办事干练,“军符府檄,或驻马即办。”他协助李世民筹谋统一,取得帝位。太宗即位,累进左仆射,监修国史之职,后徙梁国公,居相位十五年,进司空。他长期执政,与杜如晦、魏徵等同为唐太宗的重要助手。史书赞他在职时“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善,若己有之。明达吏治,而缘饰以文雅,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不以己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卒谥文昭。贞观十九年(645),玄奘自西域还,时任西京留守左仆射梁国公房玄龄奉敕组织迎接,并负责玄奘一应供给。后玄奘法师奉旨自洛阳还至长安,居弘福寺译经,其所需“证义缀文笔受书手等”亦由房玄龄转奏皇帝后选送。

    上官仪(616—664) 初唐诗人。字游韶,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贞观初,举进士,召授弘文馆学士,迁秘书郎。太宗每属文,遣仪视稿。高宗即位,为秘书少监,进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在政治上反对武则天。麟德元年(664),为许敬宗告发与废太子忠合谋反对武则天,下狱死。工于诗,其诗“绮错婉媚”。当时文人多仿效者,称为“上官体”。他归纳六朝以来诗歌中的对仗方法,提出“六对”、“八对”之说,对律诗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其诗多应制奉和之作。唐太宗曾在庆福殿召见玄奘法师,时百官侍卫,弘文馆学士上官仪奉敕当众宣读太宗所作《大唐三藏圣教序》文。

    高季辅 唐初官员。名冯,以字行,堠(治所在今河北景县南)人。贞观初,拜监察御史,弹劾不避权贵。转中书舍人,进授太子右庶子。数上书言得失,唐太宗赐钟乳一剂曰:“尔进药石之言,朕以药石相报。”后为吏部侍郎,善铨叙人物,太宗又以金背镜一面赐之,状其清鉴。后迁中书令、兼检校吏部尚书,监修国史,进爵堠县公。永徽初,加光禄大夫、侍中、兼太子少保。卒,年五十八,谥曰宪。唐高宗为皇太子时,为纪念早逝的母亲文德圣皇后,建造大慈恩寺,使右庶子高季辅宣令,叙述建寺缘起及要求。后依此令,于曲江畔建成大慈恩寺。

    张行成 唐初官员,字德立,定州义丰(今河北祁县)人。高祖朝,补殿中侍御史,纠劾严正。太宗曾赐宴,语及山东及关中人,行成曰:“天下四海为家,不容以东西为限,是示人以隘矣。”得到赏识,自是有大政事,令与议。累迁给事中、侍中、兼刑部尚书。高宗即位,封北平县公,监修国史,后迁尚书左仆射、太子少傅。卒于尚书省舍,年六十七,谥曰定。唐太宗于贞观二十二年十二月戊辰,敕太常卿王道宗将九部乐,万年令宋行质及长安令裴方彦,各率县内音声及诸寺幢帐,并使豫极庄严,己已旦集安福门街迎像送僧入大慈恩寺,至是陈列于通衢。场面甚是宏大,少詹事张行成奉皇太子令,宣恩宥降京畿见禁囚徒。

    杜正伦 初唐官员,相州洹水(今河南安阳)人。隋末举秀才,调武骑尉,后太宗表直秦王府文学馆。贞观元年(627),经魏徵推荐,任兵部员外郎,俄迁给事中,知起居注,进累中书侍郎。太子监国,诏正伦行左庶子,兼崇贤馆学士。后因谏无所避,帝怒,出为谷州刺史,再贬交州都督。显庆元年(656),升黄门侍郎,兼崇贤馆学士,进同中书门下三品,迁中书令,封襄阳县公。后贬出为横州刺史。工于文。永徽二年(651)春正月,在任谷州刺史时,于京公事之暇,参拜玄奘法师,并受菩萨戒。后舍净财,与贾敦颐等刺史共修书与法师,谢闻戒法。

    贾敦颐 初唐官员,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县西南)人。贞观(627—649)时,数历州刺史,以廉洁著称,常乘一破车瘦马,道上多不知他为刺史。任瀛州刺史时,滹沱、滱二水常泛滥成灾,方圆数百里被淹,房屋均遭毁坏。贾敦颐立堰庸修水利,控制了水患,造福百姓。永徽(650—655)间,迁洛州刺史,时洛多豪强,占田类猗制,贾敦颐没其田三千余顷,以赋贫民。他在任内发奸摘伏,人无能欺。卒于官。曾于永徽二年(651)春正月,在京公事之暇参拜玄奘法师,并受菩萨戒。法师为之说菩萨行法,劝其事君尽忠,临下慈爱。后舍净财,并与李道裕、杜正伦、萧锐因等刺史共修书与法师,谢闻戒法。其书云:“窃闻身非欲食,如来受纯陀之供;法无所求,净名遂善德之请。皆为显至理之常恒,示凡圣之无二。又是因机以接物,假相而弘道。为之者表重法之诚,受之者为行檀之福。岂曰心缘于彼此,情染于名利者哉。仰惟,宿殖德本非于三四五佛,深达法相善识一十二部。独悟真宗,远寻圣迹,游崛山之净土,浴恒水之清流。入深法界,求善知识,收至文于百代之后,探玄旨于千载之前。津梁庶品,不鄄不昧;等施一切,无先无后。颐等识蔽二空,业沦三界,犹蚕丝之自缠,如井轮之不息。虽复顺教生信,随缘悟解,顶礼归依,受持四句。隐身而为宴坐,厌苦而求常乐,而远滞无明,近昏至理,未能悟佛性之在身,知境界之唯识,心非无取,义涉有无,不能即八邪而入八正,行非道而通佛道。譬涉海而无津,犹面墙而靡见。昨因事隙,遂得参奉,曲蒙接引,授菩萨戒。施以未曾有法,发其无上道心。一念破于无边,四心尽于来际。菩提之种,起自尘劳。火中生莲,曷足为喻。始知如来之性,即是世间。涅脖之际,不殊生死。行于波若,便是不行。得彼菩提,翻为无得。忽以小机,预闻大教。顶受寻思,无量欢喜。然夫檀义摄六,法施为优。尊位有三,师居其一。弘慈利物,虽类日月之无心;仰照怀恩,窃同葵藿之知感。大士闻法,捐躯非所企及;童子见佛,奉上辄敢庶几。谨送片物表心,具如别疏所愿。照其诚恳,生其福田,受兹微施,随意所与。使夫坠露添海,将渤咩而俱深;飞尘集岳,与须弥而永固。可久可大,幸甚幸甚。春寒尚重,愿动止休宜。谨遣白书,诸无所具。贾敦赜等和南。”

    李道裕 唐高宗时蒲州刺史,政余,曾与贾敦颐等人同至慈恩寺参玄奘法师,并受菩萨戒。参见“贾敦颐”条。

    肖锐因 唐高宗时恒州刺史,政余,曾与贾敦颐等人至慈恩寺参玄奘法师,并同受菩萨戒。参见“贾敦颐”条。

    褚遂良(595—658) 唐朝大臣,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一说阳翟(今河南禹县)人。贞观中,任谏议大夫,兼起居注。太宗曾问:“朕有不善,卿必记邪?”遂良对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职载笔,君举必书。”累迁黄门侍郎、中书令,参综朝政。贞观二十三年(649),受太宗遗诏与长孙无忌辅政。高宗即位,封其为河南郡公,次年召拜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兼太子宾客,进拜尚书右仆射。因反对高宗废后立武昭仪,累遭贬斥,死于爱州(治所在今越南清化)刺史任上。褚遂良工书法,善隶楷。当时与欧阳洵、虞世南齐名。传世碑刻有《伊阙佛龛记》、《孟法师碑》等,墨迹有《倪宽赞》。其所书《大唐三藏圣教序》及《述三藏圣教序记》两碑现仍竖立在大慈恩寺内大雁塔南外壁下。

    来 济 唐代官员。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市)人。进士出身。贞观中,累迁通事舍人。永徽二年(651),拜中书侍郎,兼弘文馆学士,监修国史,俄升同中书门下三品,封南县县男,迁中书令,检校吏部尚书。显庆初(656),兼太子宾客,进爵为侯。曾反对立武则天为后。针对山东徭役繁重,曾借齐桓公故事,进谏省减徭役,言:“春不夺农时,即有食;夏不夺蚕工,即有衣。”后坐褚遂良事,贬台州刺史,徙庭州。龙朔二年(662),在同入侵的突厥兵作战中牺牲,终年五十三岁。赠楚州刺史。唐高宗显庆年间(656—661),曾奉訾参与玄奘法师译经的审阅工作。

    许敬宗 唐朝大臣。字延族,杭州新城(今浙江富阳西南)人。隋大业中举秀才。其父为宇文化及所杀,投奔李密起义军,任记室。唐太宗闻其名,召署文学馆学士,贞观中,任著作郎,兼修国史,后官至中书侍郎。高宗时,助立武则天为后,又助武则天逐褚遂良、韩瑗、来济,逼杀长孙无忌、上官仪等,任礼部尚书、中书令,权高位重。咸亨初(670)以特进致仕。年八十一卒,陪葬昭陵。高宗时,曾奉訾审阅玄奘法师所译经论。

    薛元超 唐朝官员,蒲州汾阴(今山西宝鼎)人。高宗即位,迁给事中,数上书陈当世得失,帝嘉纳,转中书舍人、弘文馆学士,累拜东台侍郎。曾因与上官仪文章款密,流殓州。后赦还,先后任正谏大夫、中书侍郎、中书令兼左庶子。年六十二卒,赠光禄大夫、秦州都督,陪葬乾陵。显庆年间(656—661),戊子,高宗就大慈恩寺为皇太子设五千僧斋,訾遣朝臣行香。时任黄门侍郎的薛元超与中书侍郎李义府参见玄奘法师,问及译经事,玄奘提出两点要求。其一是派员对所译经典监阅详缉;其二是竖碑将大慈恩寺传芳示后。薛元超、李义府次日因朝,遂为法师陈奏。高宗皆可之,遂令太子太傅尚书左仆射燕国公于志宁等,对所译经典加以监阅润色,并表示自己将亲制大慈恩寺碑文。

    于志宁(588—665) 唐朝大臣。字仲谧,京兆高陵(今陕西西安市高陵县)人。贞观三年(629)任中书侍郎,加散骑常侍、太子左庶子、黎阳县公。时太子承乾多有不轨之处,志宁屡上书切谏,太子怒,使人前往刺杀之。刺客见志宁憔然在苫块中,不忍杀,才幸免于难。晋王为皇太子,复拜左庶子,迁侍中,加光禄大夫,进封燕国公,监修国史。后拜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兼太子少师。高宗时拜太子太师,以华州刺史致仕。谥曰定。参与编撰各种律令、礼典,并与李责力主持修定《本草》并图,共四十五篇。曾与许敬宗等奉敕对玄奘所译经论监阅润色,协助翻译工作。

    李义府(614—666) 唐朝大臣,瀛州饶阳(今属河北)人,迁居永泰(今四川盐亭)。出身寒族,太宗时以对策擢第,补门下省典仪。后为太子舍人,崇贤馆直学士,以文翰显。高宗立,迁中书舍人,兼修国史,进弘文馆学士。与许敬宗等助高宗立武则天为后,升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参知政事。又封广平县男,兼太子右庶子,爵为侯。未几进中书令,检校御史大夫,加太子宾客,更封河间郡公,与许敬宗同执朝政。曾奏委吕才等重修《氏族志》,更号《姓氏录》,不论门第,凡得五品官者皆属士流,于是兵卒以军功进者,悉入书限。后因罪流放殓州(治所在今四川西昌),乾封元年(666)大赦,独流人不许还,愤恚死。永徽三年(652)春三月,玄奘法师欲于寺端门之阳造石浮图,安置西域所将来经像,以防散失和火难。时高宗訾使中书舍人李义府报法师云:“师所营塔功大恐难卒成,宜用砖造。亦不愿师辛苦,今已訾大内东宫掖庭等七宫亡人衣物助师,足以成办。”

    长孙无忌(?—659) 唐初大臣。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唐太宗长孙皇后之兄。従秦王(唐太宗登基前)征讨有功,武德九年(626),参与决策玄武门之变,助秦王李世民夺取帝位。历任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封赵国公。贞观二十三年(649),受命辅立高宗。高宗即位,进无忌太尉、检校中书令,仍知门下、尚书二省。后因反对立武则天为后,获罪,被放逐于黔州,受暴讯,自缢死。曾奉太宗命,与房玄龄等修定唐律。后又奉高宗命与律学之士,对唐律逐条解释,完成《唐律疏义》三十卷。唐高宗撰成慈恩寺碑文,曾訾遣太尉公长孙无忌向众人宣示。

    武则天(624—705) 唐高宗皇后、武周皇帝。名甙,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父士敕,官至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十四岁入宫为才人,太宗死后出为感业寺尼。高宗时被召为昭仪,永徽六年(655)立为后。渐参与国政,决百司奏事。上元元年(675)高宗号天皇,皇后亦称天后。中宗即位(684),她临朝称制。次年废中宗为卢陵王,立豫王旦为皇帝,是为睿宗,仍临朝称制。天授元年(690),改国号为周,称圣神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她在位期间,打击士族及宗室勋臣的保守势力,重视农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注意边防的巩固,抵御吐蕃及突厥的侵扰。武则天崇信佛教。长安中(701—704),大慈恩寺塔颓坏,天后及王公贵戚施钱重修。原塔于永徽三年(652)建成,高五层,重建之新塔增为七层,塔内设梯,可供登览。塔至今巍然屹立。

    安重霸 后唐官员。云州(今山西大同)人。初事晋王,因负罪奔梁,又奔蜀。他谄事宦官王承休,得为秦州节度副使。后又以秦州降(后)唐。(后)唐明宗用他为阆州团练使。清泰初(934),移授京兆尹西京留守。后徙镇大同,以病罢归。宋人张礼《游城南记》载,长兴(930—933)中,安重霸曾再修大慈恩寺大雁塔。但修塔时间与《旧五代史》所记安重霸任京兆尹留守时间(清泰初,934年)不相符合。

    王仁裕 字德辇,甘肃天水人,五代后周官吏。少孤,二十五岁方就学,但天资聪明,著有《西江集》等,共百卷,集诗万余首。后为兵部尚书、太子少保。长兴中(930—933),西京留守安重霸重修在战乱中毁坏的慈恩寺,时任判官的王仁裕曾为之撰《重修记》。

    王正叔 宋人,隐士。好古博学,通六书法。元丰间(1078—1085),大雁塔再遇火灾,王正叔见画壁断裂,乃刮证甓,得唐代题名数十条,尽录以归。后为《慈恩雁塔唐贤题名十卷》点校编次。

    张 礼 字茂中,宋浙江人。元祐(1087—1094)初偕友游长安城南,寻访唐代都邑旧址,著《游城南记》。文中记述到大慈恩寺、大雁塔的创建、兴衰及历代修葺的概况。至作者寻访时,寺已毁,但塔仍“俨然”矗立,其“东西两龛唐褚遂良所书圣教序及唐人题名记碑刻存焉”。文中对寺、塔所处环境,如曲江、芙蓉园、杏园的沧桑变化亦有生动的描述。

    柳 枿 字伯和,宋大名(今河北大名东)人。宣和(1119—1123)年间,心以漕事使关中,公余与同僚访古,周览雁塔,见层层题名颇多。乃请善工李知常等摹刻于石,托隐士王正叔点校编次,由同年樊察冠以叙引,自己题跋,成《慈恩雁塔唐贤题名十卷》。

    樊 察 字仲恕,一字廉卿,宋长安少陵人。为《慈恩雁塔唐贤题名十卷》作序。文中提及慈恩寺及大雁塔的创建及兴衰,雁塔题名的由来及此书成书的经过及意义。

    李知常 宋人。曾将《慈恩雁塔唐贤题名十卷》尽摹刻于石。

    兴平庄惠王 据明成化二年(1466)《重修大慈恩禅寺记》(由陕西参知政事嘉议大夫吏部右侍郎南阳张用瀚撰文,嘉议大夫巡抚陕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嘉兴项忠书丹,中奉大夫陕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淞江张蓥篆额)载,正统十四年(1449),秦藩兴平庄惠王慨慈恩寺之废弛,悯佛堂之狭小,乃恻然树诚心,同内官陈公宝、邓公铭舍财募缘,将为修理,不幸“赍志而薨”。

    兴平王 据明成化二年(1466),由张用瀚撰文项忠书丹、张蓥篆额的《重修大慈恩禅寺记》碑载:兴平王嗣爵以来,叹先王之志未遂,乃命陈公宝、邓公铭督理慈恩寺重修事宜。经整修,“起前后殿二,各五楹,山门、廊庑、方丈、僧堂以数峙立,塑诸佛、天王等像,各饰以金色跷,栋梁檐牙诸处俱施以五彩。塔有脱落者亦补砌之。”寺貌焕然一新。

    王毓贤 字星聚,清汉军镶红旗人,官至湖广按察使。勤于吏治,案无留牍。时任四川崇庆州知州时,曾经临慈恩寺,见寺前遇仙桥倾塌,行人颇为此烦苦,乃相约原湖南分守衡郴两桂兴宁副总兵黄国□、原湖南经略右标分守湘潭副总兵郭茂荣等数人,捐资修桥。不满月而功告成。

    哈 占 姓伊尔根觉罗氏,满州正黄旗人。康熙间(1662—1722)由鸿胪寺赞礼郎累迁川陕总督,时吴三桂等合谋攻陕西,哈占防守要隘有功,官至礼部尚书。据清康熙麻尔图所撰《重修大雁塔寺前轩记》碑载:康熙十七年(1678),时任大总宪少司马的哈公等至大雁塔游憩,慨于寺塔年久失修,乃重行清理修葺,以作避暑觞咏胜地。

    鄂 海 姓温都氏,自署吴逊,满州镶白旗人。康熙间由内阁中书屡官至川陕总督。据道光十二年(1832)《重修慈恩寺碑记》载,康熙戊辰(即康熙二十七年),时任川陕总督的鄂海曾捐俸重修慈恩寺。重修详情已不可考。鄂海重修慈恩寺时间与其出任川陕总督时间相矛盾。

    和硕果亲王 据《慈恩寺功行碑记》载,雍正十三年(1735),和硕果亲王来到慈恩寺,因“机锋颇合”,乃题额“慈云法雨”相赠,一时传为佳话。和硕果亲王详情无考。

    叶伯英 清代官员。光绪间(1875—1909),任兵部侍郎抚陕使者,感于慈恩寺经战乱后的破败荒凉,乃与观察方伯用出资三千余缗,委直刺张宏运董其役,重修寺院。历时四个月,共建寺门五楹、佛殿二座、钟楼、鼓楼及“游宴之室”。

    方伯用 清代官员。光绪间(1875—1909),任观察(具体不详),与兵部侍郎抚陕使者叶伯英共同出资三千余缗,重修慈恩寺。详见“叶伯英”条。

    朱子桥(?—1941) 字庆澜,浙江绍兴人,行伍出身,曾任中东铁路护路总司令兼地方长官。“九·一八事变”后,率部参加抗战。初不信佛,因好友相劝,始奉空门。赈灾济困,其功弥多。在此同时,他还热心佛教事业,其活动主要包括修复古刹丛林、祖塔及弘法两个方面。1930至1937年间,筹集资金,先后整修大慈恩寺、大兴善寺、青龙寺、铁塔寺、泾阳大壶寺、终南净业寺、草堂寺,增设南五台茅蓬等。此外还加固了扶风法门寺真身宝塔、长安华严寺的杜顺和尚塔及清凉国师塔、兴教寺玄奘师徒三塔。其中,整修慈恩寺和加固法门寺塔用力最多。在慈恩寺,除全面粉刷寺宇,添设僧寮和整理寺院周围环境之外,还修补了大雁塔,费用达二万余元。此外还整饬了规约,迎聘新的住持,实行丛林制度等等。寺僧所需一切资粮概由朱子桥及五台普济佛教会,张环海居士供给。在弘法方面,1930年,当康寄遥等创立佛学讲习所缺乏经费时,朱氏全力支持,使讲习所得以延续两年有余。同年,朱子桥与李福田、唐慕汾、康寄遥、诸善长及陕西缁素于慈恩寺共同发起创设慈恩学院,成立董事会,筹集藏经,延请名师,以期恢弘慈恩学说。1932年,朱子桥又邀请月溪、谨虚两法师来陕弘法,并争取省内外多方支持,助成以谨虚、华清法师为首的大兴善寺佛学养成所。此外,朱氏在所兴办的赈灾慈善事业如养老院、教养院中,普遍进行佛学教育,宣传慈悲行善精神。朱子桥对于陕西近代佛教的恢复和发展,对于佛教文物古迹的保护,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康寄遥(1881—?) 法名志真,曾用名亦民、畏因、寂园,陕西临潼县人,京师大学毕业。曾在陕西参加辛亥革命,后出任省财政司次长及西北大学预科校长。1921年皈依佛教,1923年在西安东关主办竟化小学,1926年担任华洋义赈会长,1927年在西安办佛化社,杨虎城主陕时曾任省赈会主席。1949年建国后曾连任两届省政协委员。自其皈依佛教之日起,即致力于陕西佛化事业。他曾同朱子桥等人一起筹集资金修复陕西众多寺院。20世纪30年代整修慈恩寺及大雁塔。时大雁塔内部因年久失修,旋梯多不完整,各层窗户亦大部损残。经整修后均焕然一新。此后又同朱子桥等僧俗著名人士,在慈恩寺开办慈恩学院,并同前来弘法的太虚大师、妙阔法师、宝生、常真诸和尚开慈恩宗创立会,以期复兴慈恩学说。同时康寄遥还编辑过《佛化随刊》及《大雄》等刊物。著作有《陕西佛寺纪略》。《纪略》初稿完成于1957年10月。全稿约14万字,分序言、佛寺纪略、特记和附录四部分。对大慈恩寺、草堂寺等28座寺院的位置、沿革、宗派、国际关系、现状都作了较详细的记述。其功不可没。

    高戒忍(1887—1944) 陕西富平人,佛教居士。1918年在图书馆读佛经时即生信仰,在读大小乘经论后专攻《阿含》经义,所撰宣扬《阿含》要义的文章散见于佛教各刊物上。所著有《阿含选要》,惜未脱稿而逝。1941年,为培养巴利文专才和翻译研究《阿含》及南传大藏,乃与当时僧俗大德一起发起筹备“世界佛学苑巴利三藏院”,并为此耗尽心血。他一生历主佛教会事,护持名刹,宏宣正法,不避劳苦,且严持净戒,俨然沙门。以其对佛教的贡献,1948年,妙阔、朗照及康寄遥等为他捐资撰文立碑。碑存放大慈恩寺内。

    勉 仲 民国间曾任省府厅长,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曾筹资,协助朱子桥等重修慈恩寺。

    叶虎查 民国时期曾任铁道部总长,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曾筹资,协助朱子桥等重修慈恩寺。

    杨子繁 民国间曾任五台山佛教会会长。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曾大力赞助大慈恩寺的重修。

    李福田 民国间曾任五台山佛教会会长,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曾大力赞助大慈恩寺的重修。

    刘宗汉 曾撰《朱子桥重修大慈恩寺功德碑》及《重修大慈恩寺纪念碑》,记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慈恩寺重修概况。唐慕汾 曾与朱子桥、康寄遥等僧俗著名人士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发起成立慈恩学院,以期弘扬慈恩学说。

 

 

 

 

 

 

网页:静远

版权所有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制作 Copyright© 2000
mailto:webmaster@guoxue.com    mailto:web@guo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