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oxue.com
 
出行参考
气预报

文学翻译中的审美比较与寻美探求

 

蔚蓝

  文学翻译比较和比较美学在以往的学术研究中基本上是各行其道,
分属两个不同的学科研究范畴。比较美学主要集中在审美的层面上,
着眼于对艺术审美对象的美的本质的识知,以及对审美规律进行探究,
注重研究过程中的对美学理论和方法的演绎和提升。而文学翻译批评
则多在不同译品的对象比较中去评估其对原文意旨的传达,在某种程
度上更切近于应用领域中对翻译实践的总结和指导。新近由湖北教育
出版社出版的《文学翻译比较美学》,则在两者的互涉复合上做了一
次有益的尝试,为比较美学研究和翻译研究增添了新的学术积累。

  奚永吉先生洋洋80余万字的新作,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其所
具有的宽广的、体现着研究纵深的学术思路和宏阔的论述框架。文学
翻译是研究的起始,比较是研究的根基,而“求之于美学”则是其探
讨的终极追求。对此,著者有着十分明确的研究意旨,即“文学翻译
的比较美学研究,不应仅仅泥守于译品的表层结构和形态,而应对其
所蕴含的代表不同文化系统的审美特征,乃至于对不同国家和民族所
特有的不同审美理论和思维方式作出美学价值的判断,从而寻绎和探
索其审美本质和规律。”整部巨制正是围绕这一学术研究思路而得以
构建。

  著者学术研究的思路,主要循着“寻美”和“比美”的走向演进,
从美学的角度切入文学翻译,在对美的探索过程中开辟翻译理论研究
的新路,至少在探寻角度上,与以往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批评有着明显
不同,具有一定的学术创见性,做了填补空白的工作。中国五四前后
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两次西籍翻译高峰,带来了翻译理论研究
和翻译批评的兴盛,尤其是近年出版界出现的名著复译的潮头,不仅
推动了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并且由此而引发的翻译理论的研究也取
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丰富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积累使翻译学科的独立
学术地位日渐凸显。但让我们明显感到的是,不论在文学的翻译批评
或是翻译理论的研究中,仍自觉或非自觉地延续着传统的信、达、雅
的翻译理念,翻译批评中仍以信、达兼备为主要审视标准,把是否忠
实于原作、译作的到位性及分寸感的把握,以及译文是否通顺流畅、
传达出了原作意旨,作为衡量一个译本优劣的着眼点。当然,在准确
达意的基础上,一些译者已注意到了译文的文采,但这并未成为译作
者的一种普遍自觉。特别是一些年轻译者虽然外文基础很好,但缺乏
厚实的文化和文学根基,因而很难将原语的美学神韵圆满传达出来,
丧失了原作的风姿,甚至有的连译入语都不能自如地驾驭,更何谈译
作与原文对等的美学效果。因此,奚先生对译作美学的探寻,体现出
一种理论上的高度自觉,我们希翼这种翻译理论上对审美所表现出的
自觉,能够转化为中国译界中的一种普遍自觉。

  宏大的论述构架是这部学术专著的另一突出特征,宏观比较研究
与微观比较研究共同成为论著整体构架的有力支援。上篇以跨文化、
跨时代、跨地域的文学翻译比较,将研究视野置于一种宏阔的历史时
空及文化背景中,“在跨文化、跨时代、跨地域的文学理论与作品之
间,寻求共同的文学规律及共同的美学据点”,从而获得了比较、思
考和理论提升的更大自由。值得一提的是,著者的这种比较,体现了
多角度探入的特点。在以往的文学翻译比较中,研究者的观照点主要
集中于外籍汉译的层面,奚先生则在此基础上,格外留意汉籍的外译,
注意到了翻译文本的双向交互影响,也注意到了译者文化背景的差异
所造成的审美的异质性,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对原文的误解曲译,力求
在双向互动比较中寻求有益的启发和借鉴。

  论著下篇的微观研究,体现了中国比较诗学的传统,广征博引,
“以中外名著名译30余部为主线,旁穿侧出其他译品多种”,以供研
究所取资。这种研究主要从实入手,以具体的译品片段和句子词语进
行实证式分析比较,做具体细微精辟入里的审美评析,正是这种对译
品词语选择的美质的精细比较,为这个具有较大容量的论述空间充填
了丰富的内涵。如果说宏观研究能够展示论者宽广的学术视野,那么
微观研究则更易体现一个学者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书中大量文学翻
译例证的取证,具体可感地印证着著者文学阅读所涉及的广度,而对
作品不同译本的选词表意的审美比较,又将著者文本阅读的精到细致
展示得淋漓尽致。这注定了这本书的写作不可能以短期突击式的方式
去完成,而必须有一个沉淀积累的漫长过程。事实上,它几乎积聚了
著者一生的学术积累,并以其厚重扎实的特点,体现了著者严谨求实
的治学风格。专著的学术价值也由此浮现,其本身所具有的充实丰富
性,为今后翻译比较美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石。

                    摘自《光明日报》

媒介与国学

 

 
版权所有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