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x.gif (2967 bytes) ....
 

城市的个性:晚明“西湖小说”及其源流兼论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地域性

 


相关站点





北京大学    刘勇强
 

  白话小说的地域性可以唤起受众的亲切感和现场感,并成为其历史与文化价值的见证。西湖小说就是这样一个创作群。所谓西湖小说,指的是产生于杭州,又以西湖为背景的小说。西湖小说的大量涌现,从一个侧面昭示了古代小说的嬗变轨迹。同时,由于杭州独特的城市个性,小说对它的描写也反映出作家对城市生活认识的角度和程度,而这在中国社会近代化的演进过程中,也具有特殊意义。

本文首先分析了以城市为依托的地域性之形成与嬗变。北宋都城东京是地域性在白话小说中最早的体现。杭州在小说发展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纵观西湖小说的创作,宋代已形成规模,晚明达到高潮,到清康乾时期犹有可观。清中叶后不再有引人注目的作品出现。这基本上与白话小说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与杭州经济文化的特点及其发展也有关。此外,南京、苏州、扬州等地的小说创作也值得关注。至上海逐渐成为小说创作的中心,作为地域的小说史,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

论文第二部分分析了西湖小说的文化背景与文学基础。杭州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交汇点,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在西湖小说中得到了生动的反映。西湖又有大量的地方文献,为小说家的创作提供了许多素材。实际上,杭州浓郁的文化特点不只表现在书面文献上,也是散布于街头巷尾、流荡在湖光山色间的一种传统氛围。小说家在选材时很自然地受了当地文化背景的影响。不但如此,西湖小说的发展似乎又与西湖的兴废联系在一起。而思想观念的影响也很重要,总的来说,文人对城市面貌的关注很少有超过对人文景观的关注。

论文第三部分具体讨论了西湖小说的世俗性和文人性。杭州在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中具有突出的个性。一面是市列罗绮竞豪奢的商业气息,一面是山水烟霞、诗酒风流的文化氛围。这双重性格都体现到了小说中。

西湖小说世俗化的特点与城市生活密不可分。从题材上看,往往为市民所津津乐道;具体描写中,也反映了当地人的生活观念、文化心理和风俗特点;方言的运用在西湖小说中非常普遍;最主要的当然是思想观念中的趋俗。与此同时,西湖小说又带有鲜明的文人色彩。从小说史的角度来看,西湖小说的世俗性似乎呈减弱的趋势,而文人色彩却不断强化。这主要表现在对西湖山水风景的颂扬,成为有关作品共同的倾向;而历史题材也更受重视,小说家热衷描写与杭州有关的历史人物;艺术方面,小说专集往往有统一的构思,作品间存在着内在的思想与艺术联系;作家的主体性更为鲜明;不少作品情节淡化,结构也比较松散。

在西湖小说中,世俗性与文人性并不是矛盾的。这同样与杭州的城市个性分不开。杭州繁荣的城市与西湖的自然风光相互衬托和补充,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城市与乡村的对立,小说家因而避免了在城市与山林中艰难取舍的尴尬。但这也使得本来源于市井的通俗小说逐渐淡化了其自身的特点,城市的本性未被充分揭示出来。

论文第四部分探讨了西湖作为小说的场景的叙事意义。中国古代小说家总是利用故事发生的“实际场所”作为情节展开的舞台,真实的场景与虚构的故事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逻辑关系。实际上,场景有时就是地域性最集中的体现。例如以东京为大背景的话本常见的场景樊楼、灯市、相国寺、金明池等,市井色彩非常鲜明。宋元话本中的“西湖小说”也颇有一些是以市井社会作为故事场景的。但后来,西湖更多的成为小说家衷爱的场景,隐约表现出不同的观念意识。

从小说的叙述上看,场景具有重要的结构意义。比如不少作品即以清明郊游作为情节的开端,在几近俗套的场景中,男子的艳遇得以顺势展开。与此相类似,寺庙也是经常出现的一个场景,而由于寺庙本身的象征性,它作为场景的意义主要被用来收束情节。虽然场景是客观的存在,但作为小说形象世界的一部分,不可避免的带有主观性。小说家也往往能将场景能动化,调动其内在的文化内涵,使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意义或与整个形象世界的意义相吻合。

总之,没有任何城市像杭州那样,在中国小说中得到了如此全面、持久和鲜明地表现。但杭州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优美的自然景观,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杭州市井的世俗气息,并遮蔽了小说家审视城市社会新动向的眼光。在西湖小说中虽然也能看到城市生活特有的情景,但它们几乎是与其他描写毫无差异地自然呈现出来的。城市作为一种不可抗拒的社会实体在中国小说中打下深深的烙印,还是从晚清开始的。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招聘专才 | 帮助信息

版权所有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
web@guo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