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oxue.com
公元二零零二年五月十七日
国学网站--当代学人--周裕锴
周裕锴
 

  周裕锴,祖籍四川新繁人,1954年6月21日生于成都,在华阳接受小学和初中教育。1974年下乡,1976年进工厂。1978年2月考入四川大学中文系,1982年获学士学位。同年师从成善楷教授治唐宋文学,1984年获硕士学位。1994年师从项楚教授治中国古典文献学,1997年获博士学位。自1984年留校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9月赴日本大阪大学从事题为“宋代诗歌与佛教禅宗的关系”的博士后研究。

  现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任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副所长,韩国东亚人文学会副会长,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日本大阪大学文学部客员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文学批评、禅学、阐释学以及俗文化的研究。

  硕士论文《论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征》,收入《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28辑《研究生论文选刊》,1985年10月。

  博士论文《文字禅与宋代诗学》,收入宝钢教育基金资助《高校文科博士文库》,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

  一、开设课程:

  (一)本科课程:中国文学史;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国禅宗与诗歌江西诗派研究。
  (二) 研究生课程:中国文学批评史;唐宋文学要籍导读;唐宋文学专题研究;宋代诗学研究;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

  

二、研究成果:
(一)专著
1.《中国禅宗与诗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25万字,独著。

2.《中国禅宗与诗歌》(增订版),台湾高雄丽文文化公司,1994年7月,27万字,独著。

3.《宋代诗学通论》,(成都)巴蜀书社,1997年1月,40万字,独著。

4.《文字禅与宋代诗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20万字,独著。

5.《禅宗语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29万字,独著。

6.《中国文学:宋金元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46万字,合著,排名3,撰写12万字。

7. 《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二)论文

1.《对立中求和谐--唐诗艺术辩证法之一种》,《江淮论坛》(合肥)1981年第6期;

2.《一洗万古凡马空--谈杜甫咏马诗》,《草堂》(成都)1981年第2期;

3.《写我尽意,体物传神--苏轼美学思想札记之一》,《四川大学学报丛刊》(成都)第15辑《古典文学论丛》,1982年10月;

4. 《苏轼黄庭坚诗歌理论之比较》,《文学评论》(北京)1983年第4期;

5. 《试论杜甫诗中的时空观念》,《江汉论坛》(武汉)1983年第6期;

6. 《试论黄庭坚词》,《学术月刊》(上海)1984年11期;

7. 《漫谈句中有眼》,《写作》(武汉)1985年第5期;

8. 《论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征》,《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28辑《研究生论文选刊》,1985年10月;

9. 《黄庭坚研究近况综述》,《语文导报》(杭州)1986年第4期;

10.《黄庭坚家世考》,《中华文史论丛》(上海)1986年第4辑;

11.《江西诗派风格论》,《文学遗产》(北京)1987年第2期;

12.《批评方法的启示》,《四川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

13.《豪放含法度,新意合妙理--苏轼美学思想札记之二》,《四川师范大学学报丛刊》(成都)第12辑《苏轼思想探讨》,1987年10月;

14.《意象的功能、价值与文化精神》(合著),《美学新潮》(成都)第3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12月;

15.《王杨卢骆当时体——试论初唐七言歌行的群体风格及其嬗递轨迹》,《天府新论》(成都)1988年第4期;

16.《黄庭坚姻亲考》,《九江师专学报》(九江)1988年第2期;

17.《语言的张力:论宋诗话的语言结构批评》(合著),《四川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18.《历史与价值的冲突--关于商品新秩序下的文学思考》,《当代文坛》(成都)1989年第4期;

19.《中国古典诗歌的三种审美范型》,《学术月刊》(上海)1989年第9期;

20.《工部百世祖,涪翁一灯传--杜甫与江西诗派》,《杜甫研究学刊》(成都)1990年第3期;

21.《禅宗与唐诗》,《古典文学知识》(南京)1990年第6期;

22.《禅宗与宋诗》,《古典文学知识》1991年第2期;

23.《何觊考》,《九江师专学报》1991年第4期;

24.《文字禅与宋代诗学》,《国际宋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10月;

25.《禅门宗风与宋诗派别》,《宋代文学研究丛刊》(高雄)创刊号,台湾丽文文化公司,1995年3月;

26.《自持与自适:宋人论诗的心理功能》,《文学遗产》(北京)1995年第6期;

27.《苏文系年补正》,《四川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28.《黄庭坚句法理论探微》,《宋代文学研究丛刊》(高雄)第2期,1996年9月;

29.《语言:筌蹄与家园--庄子言意之辨的现代观照》(合著),《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30.《苏文系年补正(续)》,《四川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31.《“文字禅”的用例、定义与范畴》,《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北京)1997年第5期;

32.《禅宗言意观的演变--由不立文字到不离文字》,《宋代文学研究丛刊》(高雄)第3期,1997年9月;

33.《敦煌赋与初唐歌行》,《敦煌文学论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

34.《"灭没倒景"辨》,《读书》(北京)1998年第3期;

35.《法眼:理一分殊与出位之思》,《东方丛刊》(桂林)1998年第1期;

36.《宋代诗学术语的禅学语源》,《俗语言研究》第5期,日本京都花园大学禅文化研究所,1998年6月;

37.《悟入:文字形式中的抽象精神》,《文艺理论研究》(上海)1998年第3期;

38.《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真伪考辨》,《人民政协报》(北京)1998年9月28日第3版;

39.《宋代诗学术语的禅学语源》,《文艺理论研究》(上海)1998年第6期;

40.《文字禅与宋代诗学:以禅籍俗语言与游戏三昧为例》,《宋代文学研究丛刊》(高雄)第4期,台湾高雄丽文文化公司1998年12月。

41.《反常合道:曲喻与佯谬禅宗语言对宋诗语言艺术的影响》,《文史知识》(北京)1999年第1期;

42.《禅宗偈颂与宋诗翻案法》,《四川大学学报》(成都)1999年第2期;

43.《游戏三昧:从宗教解脱到艺术超越》,《文学评论》丛刊第2卷第1期,江苏文艺出版社1999年5月。

44.《试论禅宗语言的乖谬性及其宗教意义》,《新国学》第1卷,巴蜀书社1999年12月。

45.《遊戲三昧、宗教的解脱から藝術の創造へ--蘇軾と黄庭堅の詩に見られる文字遊戲の意義について》,《橄榄》第8卷,日本宋代诗文研究会会誌,1999年12月。

46.《以俗为雅:禅籍俗语言对宋诗的渗透与启示》,《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47.《绕路说禅:从禅的诠释到诗的表达》,《文艺研究》2000年第3期;

48.《贾岛格诗歌与禅宗关系之研究》,《世变与创化:汉唐、唐宋转换期之文艺现象》,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中国文哲专刊(17),2000年2月;

49.《宋代诗学术语的禅学语源》(二),《文艺理论研究》2000年第4期;

50.《20世纪宋诗研究综评》(合著),《阴山学刊》2000年第3期;

51.《“夺胎换骨”新释》,《文史知识》2000年第9期;

52.《梦幻与真如:苏、黄的禅悦倾向与其诗歌意象之关系》,《文学遗产》2001年第3期;

53.《元祐诗风的趋同性及其文化意义》,《新宋学》第1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10月;

54.《诗可以群:略谈元祐诗歌的交际性》,《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第5期;

55.《魏晋名士谈玄辨理》,《新国学》第3卷,巴蜀书社2001年12月;

56.《中国佛教阐释学研究:佛经的汉译》,《四川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57.《唐诗中的寺庙钟声》,《文史知识》2002年第12期;

58.《“以意逆志”新释》,《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第6期;

59.《“尚意”から“尚味”へ--宋代詩歌解釈学の重心の変遷に関する試論》,《中國學志》隨号,日本大阪市立大学中国学会2002年12月。


  (三)书评

1.《批评方法的启示》(评缪钺、叶嘉莹《灵谿词说》),《四川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

2.《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评许总《宋诗史》),《中国社会科学》(北京)1993年第5期;

3.《宋诗研究的推陈出新--评〈推陈出新的宋诗〉》,《中国图书评论》(沈阳)1996年第12期;

4.《赋到沧桑句自工--颜其麟先生〈香港赋〉读后》,《香港文坛》1997年第2期,香港文学报社出版公司。

5.《整合融会,破体出位--评介〈宋诗之新变与代雄〉》,《文学遗产》1997年第4期;

  (四)参加撰写部分内容的著述

1、 《美学辞典》,(北京)知识出版社,1986年9月;

2、 《柳永词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7年7月;

3、 《欧阳修诗文赏析集》,巴蜀书社,1989年2月;

4、 《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辞典》,(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年12月;

5、 《陆游诗词赏析集》,巴蜀书社,1990年;

6、 《黄庭坚诗词赏析集》,巴蜀书社,1990年;

7、 《苏轼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4月;

8、 《苏轼散文赏析集》,巴蜀书社,1994年12月;

9、 《苏轼在密州》,(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9月;

10、 《宋诗精华》,(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

11、 《韩愈诗文名篇欣赏》,巴蜀书社,1999年9月。

  (五)译文

1、《闭门觅句非诗法:宋代的体验诗学》,(美)乔纳森·蔡夫斯著,《古典文学知识》1989年第4期;

2、《题画诗:苏轼与黄庭坚》,(美)罗纳德·埃根著,《神女之探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2月。

  (六)编辑

1、《新国学》第1卷执行主编,巴蜀书社,1999年12月;

2、《新国学》第2卷执行主编,巴蜀书社,2000年10月。

  三、获奖情况

1.《自持与自适》,获首届《文学遗产》优秀论文提名奖;

2.《宋代诗学通论》,获首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

3.《宋代诗学通论》,获教育部第二届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0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
yxl@guoxue.com web@guo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