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oxue.com
国学网站--当代学人--曹 萌

曹 萌


  曹萌,男,1959年5月25日生;汉族;辽宁建平县人;民进会员。1994年获南开大学文学博士学位;97年晋升教授。2000年3月获济南市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11月调入郑州大学,现为郑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民进郑州大学委员会委员、郑州市青联委员。从事元明清文化与文学研究。已拓出中国古代小说模型学与中国古代小说教育倾向研究两个方向。

  曹萌教授在明清小说研究中已经拓展出小说模型学与小说教育倾向研究两个方向,并以系列性著作、论文和省级科研项目进行了巩固和深入,以此处于国内古代小说研究前沿。其博士学位论文《明代言情小说创作模式研究》(齐鲁书社出版)由国内著名小说研究专家袁世硕教授作序,称:“论著给人以启示,也为研讨这方面问题提供了新模式”;“对研究明代小说及小说史,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国内古代小说研究界泰斗朱一玄教授分别在《济南日报》、《河南日报》以《贵在创新》和《胆识兼具的选题,朴素扎实的研究》向学界推介:“该书所选择的是一个极少有人系统研究而对于把握中国小说思想发展的史的脉络又实具重要意义的课题,并从清理明代社会思潮、社会生活风貌与士人心理状态入手展开研究。对于中国小说思想研究而言,它的考察角度和研究方法,以及论述风格是非常新的”,“这本书,已然超越了研究小说艺术技巧范畴,而将它推展到小说思想研究的层次”。台湾学者陈溢源、韩国学者崔溶澈共同认为该书“开创了一个新领域”;其《明清小说的文化批评》(明代卷),得到黄霖教授、朱一玄教授高度评价。朱教授在《中华读书报》上撰文认为“这本书以传统文化、社会思潮、士人心态、士人生活风貌、等文化背景考察为基点,重在研究这些外部因素与明清时期各种题材小说的思想倾向和艺术进展的关系。是一个新而且难的角度,其学术价值应该是值得特别肯定的。”“可以说填补了某些方面的学术空白”。

  该书获河南省社科联一等奖、河南省社会科学三等奖。该书(清代卷)亦出版;著作《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通俗小说模式研究》得到王汝梅、朱一玄教授的好评。后者认为该书“对于从新角度考察和认识中国古代通俗小说、对于了解古代通俗小说艺术发展的某些意蕴和深层根据、对于揭示通俗小说发展的内在规律,均具重要意义。而就理论意义言,则对于总结古代通俗小说的文化艺术价值,对于古代通俗小说的文化定位与中国小说发展史定位,尤其是对于建设古代小说思想史和中国古代通俗小说思想史亦具重要的意义。”著作《中国古代文学特征研究》获河南省社科联二等奖。与上两研究方向相羽翼的有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洛学传承与古代通俗小说创作倾向的嬗变》、省教委项目《包公现象及其通俗文学展开》均已结项;在各级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再论明末夫妻离合小说的情节结构模式》在韩国中国小说研究学会刊物转发;《论明末言情小说观及其发展的阶段性》分别被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心和为韩国《中国语文论丛》转发;《〈聊斋志异〉及其蕴涵的文化传统》分别被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心和《中州学术论集》转发;《论中国历代宫廷文学体派的价值》分别被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心、《香港文坛》、《古今艺文》发表,在国内、外学界有一定反响;《论中国古代小说作家的尚补史审美思想》被《新华文摘》摘要。

  曹萌主要科研成果

  1、 专著:

  《历史的庾信与庾信的文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年2合2)

  《明代言情小说创作模式研究》(齐鲁书社1995年)

  《中国古代文学特征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2合1)

  《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通俗小说模式》(延边大学出版社2001年)

  《明清小说的文化批评》(明代卷)(研究出版社2001年)

  《明清小说的文化批评》(清代卷)(研究出版社2002年)

  2、编著:

  主编:《中华学人论稿》110万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

  独立主编 《中国书法技法宝典》300万字(北岳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

  独立主编《文化上的千古悬疑》210万字(海南出版社2001年8月)

  3、年(97年以来)主要论文:(其中仿宋体加黑者为中文核心期刊或国外、港台权威期刊):

  1997年:

  《再论明代言情小说观及其发展段落》南开学报97年3期

  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再论明代言情小说观及其发展段落》97年6期

  《中国古代通俗小说作家的审美思想》复旦学报97年5期

  《论洪武至正德初婚恋小说的阻滞式结构模式》学习与探索97年3期

  《杰斐逊与美国购买路易安那》历史教学97年5期

  《论明末言情小说观及其发展段落》(韩国《中国语文论丛》)97年6月

  《论儒家劝学及其发展阶段》收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阐释与现代价值》(中央社会主义学院论文集)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1997年7月

  《先秦时期的儒家劝学及文明价值》《济南大学学报》1997年2期

  1999年

  《明清时代的交通状况对小说创作的影响》《保定师专学报》99年3期

  《水浒传有关奸情描写对明末奸情小说的影响》《水浒文化探赜》1999年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0年

  《中国古代贵族风度及其对文学的影响》(台湾)《古今艺文》)2000年6

  《论谭嗣同为人为学中的侠气》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2期

  《再论中国古代的通俗小说》《保定师专学报》2000年3期

  2001年

  《再论明末夫妻离合小说的情节结构模式》(韩国)《中国小说论丛》01年8月

  《论中国古代通俗小说作家的尚补史审美思想》河南师大学报;01年6期《再论中国文学的传播》(台湾《古今艺文》)01年9月

  《论建安文学与唐诗宋词繁荣的共性原因》郑州大学学报01年2期

  《清初社会思潮与〈聊斋志异〉所蕴涵的文化传统》《蒲松龄研究》2001年6期

  《论明末社会思潮对〈红楼梦〉的影响》《北方论丛》2001年6期

  《论明末夫妻离合小说的情节结构模式》《锦州师范学院学报》01年4期

  《论明代言情小说的功用思想》《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3期

  《文学的山水与山水文学》聊城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6期

  《论〈西游记〉韵散相间的叙述模式》2001年第六届全国《西游记》研讨会论文集(《连云港学刊》)

  《明代商业上思潮与“三言”“二拍”》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01年1期
2002年

  《略论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中国第二届传播学论文汇编》上册2002年(合作)

  《古代汉语的通俗与白话小说的发展》北京广播学院论文集2002年8月

  《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清初社会思潮与〈聊斋志异〉所蕴涵的文化传统》02年5期

  《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版)》全文复印《论明末言情小说观的发展》02年8期

  《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略论中国历代宫廷文学体派价值》2002年11期

  《中国历代宫廷文学体派的价值研究》《香港文坛》2002年5期

  《包公现象及其通俗文学上的展开》《郑州大学学报》2002年3期

  《论明末言情小说观的发展》《江海学刊》2002年1期

  《论包拯现象的文化构成及其在通俗文学中的展开过程》(台湾)《古今艺文》02年5

  《新华文摘》摘要《论中国古代通俗小说作家的尚补史审美思想》一文02年3期

  《略论中国历代宫廷文学体派价值》(台湾)《古今艺文》02年8月

  《明末士人尚情风气与女性婚爱意识觉醒》《中国女性文学研究》2002年7月

  《略论中国历代宫廷文学体派价值》《保定师专学报》2002年4期

  《洛学传承与话本小说创作倾向的嬗变》《河南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4期

  4、 获奖情况:

  《历史的庾信与庾信的文学》获锦州市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1990年

  《论明代夫妻离合小说情节结构模式》获国家“八五” 优秀成果奖1997年

  《明代言情小说创作模式研究》获山东省教委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996年

  《明代言情小说创作模式研究》济南大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996年

  《论明代言情小说观及其发展段落》获济南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7年

  《论明代言情小说观及其发展段落》获济南大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7年

  《中国古代通俗小说作家的审美思想》获济南大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998年

  《中国古代文学特征研究》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1年

  《明清小说的文化批评》(明代卷)获河南省社科联优秀成果一等奖2002年

  《明清小说的文化批评》(明代卷)获郑州市社科联优秀成果三等奖2002年

  《明清小说的文化批评》(明代卷)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2年

  《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通俗小说模式》获河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2年

  5、近二年主持的科研项目:(1988年主持辽宁省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庾信研究》;1991年省教委青年教师基金项目《中国古代家庭文化研究》)

  1、《鹊华馆诗话整理与研究》山东省古籍整理项目1999年

  2、《古代名人游历河南路线的整理及其旅游文化价值研究》河南省社科联项目2002年

  3、《洛学传承与话本小说创作倾向的嬗变》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2002年已经结项

  4、《包公现象及其在通俗文学上的展开》河南省教育厅规划项目2001年
已经结项

  5、《古代文学与中原士人的人文情怀研究》河南省教育厅规划项目2002年

  6、《郑州文化遗址旅游价值考察与“郑州文化游战略”》郑州市社科联项目2002年


   

0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
yxl@guoxue.com web@guo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