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陈继儒  编集
李安纲 赵晓鹏  述论

目 录

 
     
 





 
 

 

 
     
              356 自悟与自得

    事理因人言而悟者,有悟还有迷,总不如自悟之了了;意兴从外境而得者,有得还有失,
总不如自得之休休。


    [述论]
    人要从事职业,没有无所事事的人,但是最关键的是先要明白事理。事情都有一个道理,
没有无缘无故的东西,一切都有规律可循。认识了事物的道理,并且能够遵循规律办事,也
就不会有什么烦恼了。对任何事情,人们往往都是依照自己的角度和观点去认识和办理的,
所以都希望它朝着自己所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事物的发展却常常会违背自己的初衷,便导
致了矛盾和烦恼。所以,历代的贤哲圣人和宗教大师都要教人认识并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
不要从一己的狭小观念出发,也就能够摆脱烦恼和痛苦而得到自在了。这种离苦得乐的方式
就是觉悟。

    觉悟的方式有多种多样,佛教中达到觉悟的就有声闻、缘觉和辟支佛等等。有听到导师
的教导而觉悟的,有通过自己的修证实践而得道的,有先读书再依之实践而得觉醒的,有先
实践修炼再读书明理而开悟的。这里边,凡是听别人的言语而觉悟的,总不如自己心领神会
而亲身证得的牢靠。因为语言与文字可以传达出经验的结论,却无法传达那感受的本身。

    他人的经验和体会,尽管描写讲述得十分动听,即使是一下子可能触及到自己的心弦,
从而明白了事情的道理。但对自己而言,还只是隔靴搔痒而已。因为每个人的智慧条件不同,
所以获得经验和感受的程度并不相同。所以,他人的见解,未必就能合乎我们自己的需要,
正所谓“如饮杯水,冷暖自知”。如果是我们因为别人的言语明白了事理,这还是不牢靠的,
还需要自己去亲身验证。自己真正领悟了的,才能够清楚分明,而不再迷惑。否则,没有亲
身的体验,到了关键时刻还会再次迷惑的。

    就如笔者读书也好,写书也好,都坚持要有自己的心得,说自己的心里话,决不人云亦
云。所以也一再告诉自己的学生和读者,千万不要把我所讲述的东西当做真理。对或者不对,
是或者不是,它只是我个人的一种心得和体会而已。因为我不是教祖,也不是圣人,更不是
宗师,所以没有必要把自己的话语都变成绝对的真理。我是一个普通百姓,所以说出来的话
语也像我的人一样,瑕瑜不掩,有长处也有短处。正因为如此,我的著述中往往会有许多的
破绽。攻破了这些破绽,大家也就觉悟了。所以,读者们一定要把笔者的经验和感受当做一
个参照,而不要当做一句顶一万句的真理,然后自己再去现实生活中验证和体会,千万不能
盲目接受!

    意兴就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抱持的意趣和兴致。文人要有雅趣和诗兴,武人要有侠
趣和豪兴,隐士要有野趣和逸兴。而这些意兴都必须是自然而然地由天性中流露出来的才好,
若是由外在环境条件而得到的,等到那环境变迁的时候,往往会随之消失,因为它是依附在
环境上而生的。比如说,李白能诗也能喝酒,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他道:
    李白斗酒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他是酒仙,诗只是他的余事。但是诗人要以酒来催发灵感,也就太悲哀了。因为一旦没
有了酒,岂不也就无诗了吗?

    所以说,由自己的天性中所培养和流露出来的意兴,那是永远也不会失去的。天性开朗
的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会以一种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天性悒郁的人,在怎么快乐的环境
里都会愁眉不展。要懂得让自己心情开朗愉快的道理和方法,而不被环境所左右,才会真正
得到幸福。
      
 
 
 中国社会出版社
 
   
总策划 李安纲 林晓靖
j编 李安纲 刘耀
副主编 赵晓鹏 马民书
 
   
   
 

版式: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联合主办 Copyright© 2000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mailto:web@guoxue.com    mailto:yyyinxl@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