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陈继儒  编集
李安纲 赵晓鹏  述论

目 录

 
     
 





 
 

 

 
     
              344 尘情与理趣

    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则根烬复萌,而尘情终累乎理趣;今日之是不可执,执之则渣滓
未化,而理趣反转为欲根。


    [述论]
我们人生最痛苦的一个原因,就是现实中充满了是和非,要我们去选择取舍。有了是非
的概念,才会有是非的事情;有了是非的事情,才会要是非的概念。我们头脑里装满了是非,
永远也没有心灵安歇的那一刻。所以最自在的时候,就是心中没有了是非牵挂的时候。

    有了是非,什么都要去进行判断取舍,心中就少了生活的理趣和智慧。没有了是非的概
念,依照我们明净的心灵去认识生活的本来面目,自然会生出无穷的生机和理趣来。陶渊明
回归大自然后,便体会到了没有是非的天真和生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
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陶渊明能够回归大自然,一则是由于他的天性如此,二来是因为他已经领略到了尘世的
污浊,所以一回来便有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感觉,又有了“觉今是而昨非”的
判断。今是的是是指自己作为自然的人今天又回到了自然之中,得到了真正的生命理趣;昨
非的非是指昨天“以心为形役”的小吏生活,违反了他自然的本性。

    既然认识到了非,就坚决不能留在自己的心里,要彻底扫除。因为一留下来,就会有死
灰复燃的一天,偶尔想起来仍然会给我们带来心灵的牵挂,影响到对于自然真趣的领略。所
以,陶公自从归隐之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而且从他的诗里也看不出他有任何的后悔来。
正是由于从官场的奴役和险恶回到了自然的平静和安祥,所以他的诗充满了冲和恬淡,意境
高远,“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好一个“心远地自偏”!

    当然,陶渊明如果再执着于自己今日的是的话,也仍然会有烦恼。因为是与非都是相对
的,有了是,非便仍然存留着。是非之心不去,世俗的念头就断不了,便会有渣滓产生。稍
有风吹草动,或者不如意事,心中便会生起欲望。

    尽管对于尘网的留恋断绝了,但却执着于自然中的山水和潇洒,同样是一种世俗的行为。
这样以来,本来寄情山水是一种兴趣,应该是自由和愉快的。稍一执着,兴趣就变成了欲望
的根源,照样是一种束缚。所以,要想得到真正的自由,就必须断除了任何是非和执着的心
念。
      
 
 
 中国社会出版社
 
   
总策划 李安纲 林晓靖
j编 李安纲 刘耀
副主编 赵晓鹏 马民书
 
   
   
 

版式: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联合主办 Copyright© 2000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mailto:web@guoxue.com    mailto:yyyinxl@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