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陈继儒  编集
李安纲 赵晓鹏  述论

目 录

 
     
 





 
 

 

 
     
         
    325 才智与气节
    才智英敏者,宜以学问摄其躁;气节激昂者,当以德性融其偏。
    [述论]
    我们对于人的评价,往往在于其独特的地方。正因为独特,所以他们一定是对某一方面有所偏重。然而,对任何一方面的偏重都不是一个最理想的人格。但世界上的事物都不是绝对地平衡和对称的,有男人就一定有女人,有高就会有低,有英雄就一定会有懦夫,就是在对比中才会显出一个事物的特征来。也正因为如此,这相对的两个方面才会不断地寻求统一和融合。
    也就是说,拥有某一方面长处的人,一定会有某一方面的短处。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克服自己的短处当中前进和发展的。高的要变成低的,懦夫要变为英雄,好的要变成坏的。但是,所有好的一面总是不愿意走向反面的,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拥有反面的因素而自觉地达到平衡,才会保持中庸。
    有才能和智慧、英雄敏捷的人,由于自己的天资聪慧颖悟,所以对事情往往不爱去多加考虑,最容易棋失一着而满盘皆输。但是,那些才智并不那么聪慧的人,办起事来,却因为自知笨拙,所以不会莽撞,反而会小心翼翼,最终却能够把大事办成。历史上和我们的生活中,多少有天才而且很聪明的人,却因为自己的浮躁而浅尝辄止。他们对任何东西都懂,但却都不精通,甚至一事无成,使我们常常替他们感到惋惜和遗憾!
    因为他们自恃着聪明才智,什么都是一看就懂,所以在追求学问上也是不肯脚踏实地学习,结果是志大才疏。这并不是说他们不是良材,不会成功,只是说他们没有好好地琢磨而已。如果他们肯努力在学问上下点脚踏实地的工夫,成就一定会比一般人大得多。要作学问,就必须做到天圆地方。头脑要善于思索,但屁股却要能够坐得住,要虚心去请教那些有学问和教养的前辈,自然就不会浮躁了。
    抱持有志气和节操的人,往往会用自己的观点和人格去要求别人,肯定会激昂慷慨,嫉恶如仇,对社会的看法也往往过于激烈分明。他们对社会的理解是理想化的,有时甚至是一种幼稚。如果得不到社会的共鸣和支持,他们便很容易走上偏激的道路。他们应该对人生和社会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理解,社会就是这样,人性也是如此。"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就是社会发展的规律,谁也改变不了!
    我们能够做的,就是认识并适应自然和社会,增进自己的道德和涵养,用慈悲的眼光和宽恕的心情去对待社会和人生。这样以来,我们会觉得那些行为不良的人太可怜无知了,正需要我们的帮助和教育哩,自然也就不会再偏激了。因此,只有通过我们本身的修养和对人生和社会做更深一层的认识时,才能够缓和我们个性中过于激烈的部分。因为激烈并不能够改变任何事物,反而于己于人都不利,正是"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326 山林与廊庙
    居轩冕之中,要有山林的气味;处林泉之下,常怀廊庙的经纶。
    [述论]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保持心理的平衡。自然界的事物因为没有人类一样的心灵和思维,所以往往通过它们自己的生理系统与大自然保持一致,因而不会有什么大的毛病和痛苦。人就不同了,他有自己的独特的心灵和思维系统,而且感受特别地敏锐和脆弱,所以无法与大自然融洽在一起,也无法与同类融洽在一起,同样无法与自己融洽在一起。无法融洽,就要出毛病,有灾难,所以我们说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心理的平衡。
    那些当官的人身居廊庙,乘轩车,戴冠冕,承担着国计民生大事,富贵荣华,炙手可热。总结一下,他们至少有两多:一是富贵多,事情办好了,皇上有赏赐,部下有奉送,稍有贪心的,还会捞得更多;一是杂务多,要操闲心,管闲事,患得患失,只怕他人把自己的权力抢走了,或者还要争取更大的名利和富贵。富贵多了,心里就会生出贪婪来,从而失去自己心灵中的纯真和幸福;杂务多了,忙忙碌碌,往往出力不讨好,会心生厌倦,感到很痛苦。
    所谓的"山林的气味",就是说那些达官贵人,在自己的胸臆中应该保有一点自然山林里的清洁气息。因为,富贵荣华容易使人迷失本心,从而沾染上许多物质的污秽和铜臭。若是名利心、富贵欲太重了,身心便不会得到自在,不仅会假公济私、危害国家,对自己人生意义的实现也很艰难。
    那么,隐居在山林泉水地方的人难道就最清高了吗?其实未必然。因为,他们吃着人间的食物,生为人的同类,却只能独自完善自己一身,而无法普度天下痛苦的众生,本身就已经丧失了许多的人性。即使是活到长生不老一万岁,也不会有任何的意义。照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仁就是做人的标准。我们接受了人类历史流传给我们的精神和文明遗产,从而有了自己的智慧。但我们却不去把自己的境界和智慧去教育更多的同类,使他们能够生存得自在和幸福,那怎么能够算得上人呢!
    所以说,那些隐居在山林中的隐士,不应该只是顾着自己的安宁和幸福,而要抱着菩萨精神,众生不成佛我誓不成佛,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使天下人都解脱而成佛得自在,那该多好啊!比如说,当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的时候,那些山野林泉下的隐士如姜太公吕尚和张良等辈出来,拯救天下万民百姓于水火,可以说是能够身处林泉而心怀廊庙经纶的人了。
    真正的心理平衡的完人,就是那些身居轩冕之中,却也不失其山林中的气息;或者身处山林之中,照样心怀天下苍生。关键时刻能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就是一个理想的人生了。典型的如范蠡,功成之后便退居山林;隐居之后却能挺身而出的却如那诸葛亮,都是隐士和仕宦者们的榜样。
      
    

     
 
 
 中国社会出版社
 
   
总策划 李安纲 林晓靖
j编 李安纲 刘耀
副主编 赵晓鹏 马民书
 
   
   
 

版式: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联合主办 Copyright© 2000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mailto:web@guoxue.com    mailto:yyyinxl@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