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陈继儒  编集
李安纲 赵晓鹏  述论

目 录

 
     
 





 
 

 

 
     
         
      324 声应气求与风行水上
    声应气求之夫,决不在于寻行数墨之士;风行水上之文,决不在于一句一字之奇。
    [述论]
    人在社会上总是要寻找知音和同类的,也就是说要在别人的身上发现自己。这样遇事才会不慌,而从从容容地度过人生的岁月。但是,当我们在寻找别人的时候,别人也在寻求着我们,这种寻找的过程和将来得到的友谊都是互相的。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把自己的个性和人格、禀性和脾气都掩盖起来,或者说呈现给别人的是一幅假面孔,那么我们在别人的身上所看到的也一定是一幅假面孔;给我们假面孔的人一定要装扮自己,文饰自己,在语言上刻意雕琢,寻行数墨,使我们无法直见他的心扉,当然无法与他产生共鸣。而真正心意相投的两人,决不会在语言文字上去寻行数墨,斤斤计较,因为语言文字上所能表达的意义是非常有限的。
    那些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人,是不需要什么美好动听的语言的。因为对他们来说,无所不是表情达意的媒介。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使此时无声胜有声,真心尽在不言中。我们说两个人是声应气求的知音,就等于说他们的境界很接近,可以达到共鸣的程度。找不到那个振动的频率,就不能得到其中的奥妙。
    所以,我们要想找到真正的知音,就必须打开我们自己的心扉,与别人心心相印,自然而然会声气相应,千古莫逆。如果我们伪装自己,然后所交到的朋友,也自然会斤斤计较、寻行数墨,根本不懂得我们的心声!人常说:得意忘象,得象忘言。而真正的意象却常在于言外,咬文嚼字的人是无法成为我们的知音的!
    "风行水上自成文",这是说风来水面,波纹天成。如果我们所写的文章也能够像水面上的文章一样来自于自然,也就是所谓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一定会感人心灵。比如说李白的诗句,全是信手拈来,丝毫没有造作的痕迹,什么"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浇愁愁更愁"、"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教我不得开心颜"等,全是妙手天成、不假思索的,在读者心里自然会产生强烈的共鸣。
    至于那些"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名句,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暖得曲身成直身"等句子,尽管十分工巧,但统观全篇,却难以使人共鸣。虽然不缺乏警字奇句,但大多都有些苦涩酸楚的味道。对于那些生活困苦如孟郊、贾岛之流的作者来说,也不能不说是一种曲折的身世反映。但若是要刻意去追求一字一句的奇妙,所成的文章必然会有扭捏造作的姿态,终不能成为风行水上的文章,就少了那份感人的真诚。
    当然,文章与诗词忌讳的是与人雷同,就要花样翻新,不能够因袭前人,所以诗从杜甫开始、文从韩愈开始就在追求新奇了。杜甫要"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韩愈要"唯陈言之务去",在他们自己的功力和阅历所能达到的领域里自然也不乏好的作品。
    但是,到了学习和效法他们的人手上,上乘的佳作就少了。所谓风行水上之文,就是要像苏东坡所说的"常行于所当行,而止于不可不止"那样,给人以自然天成的感觉!因为作品本身就应该是自然规律和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人类心灵境界的自然表现,是自我感情的流露,所以必须自然真实!做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中国社会出版社
 
   
总策划 李安纲 林晓靖
j编 李安纲 刘耀
副主编 赵晓鹏 马民书
 
   
   
 

版式: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联合主办 Copyright© 2000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mailto:web@guoxue.com    mailto:yyyinxl@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