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陈继儒  编集
李安纲 赵晓鹏  述论

目 录

 
     
 





 
 

 

 
     
    131 寂寂与惺惺

  寂而常惺,寂寂之境不扰;惺而常寂,惺惺之念不驰。

  「述论」

  生命在于运动,但动中必须有静;生命在于清静,但清静中必须有动。动与静
本来就是生命的两种运动方式,缺一不可。静极便生动,动极便生静,这是万事万
物运行的规律。所谓“寂”,就是说让自己心中的种种烦恼得到止息,从而达到一
种无思无虑的状态。平常人的虚妄之念就像那污浊的泥水,而要止息了它,就必须
将那沟水堵住。然后,再使水变得澄清起来,成为不动的清水。这就是常说的那种
古井无波的境界,心里不再起任何虚妄之念了。

    但是,这个“寂”字,并不是教我们像一截木头那样毫无生气,而是要有“常
惺惺”的生机在其中。“惺”的意思,是心里有了北斗星,明亮不疑,知道自己所
处的境界,有静还有定。此心本不迷,这就叫做“惺惺”。“寂寂”属于“一念不
生”,“惺惺”属于“一念不迷”。“寂寂”不是死寂,“惺惺”不是妄想。

    若能够如此,便不会有什么烦恼,而随时随地都处在禅定的境界中。禅定是佛
教或者印度宗教修持的一种方法。六祖慧能的解释是:外边离开物相就是禅,内心
安静不乱就是定。内心不乱,就必须有一种状态来保持,这就是“惺”;如果完全
处在一种死寂中,没有了惺的状态,那么肯定就会受到干扰而无法维持下去。

  人一旦从睡眠中醒来,意识就会不停地翻腾和奔驰,也就是《西游记》经常说
的“心猿意马”,永不停歇。可是,心意如果一直外驰不停,自然要给别人去当牛
马苦力,自己便无法主宰了。所以,孙悟空便只能给人去化斋讨饭,白龙马也只能
让人去骑。对于修道者来说,无论你是修禅定或者养心性,都必须首先牢拴心猿,
紧守意马,使其处于一种“寂寂”的状态而不乱动。心一动,意一驰,就会有烦恼
灾难降临。“寂寂”之后,自心便不受干扰,“惺惺”的念头也就不会让我们落在
别人或者外物的手里去当苦力。

    若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事都能够做到“寂寂惺惺”,动中有静可以不生妄
想,静中有动能够不受干扰,便能在纷乱的世事中发挥自己的力量,常保自己心境
的安祥和平衡。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中国社会出版社
 
   
总策划 李安纲 林晓靖
j编 李安纲 刘耀
副主编 赵晓鹏 马民书
 
   
   
 

版式: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联合主办 Copyright© 2000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mailto:web@guoxue.com    mailto:yyyinxl@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