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王永彬 原著
      马民书 述论

目 录

 
     
 





 
 

 

 
     
       113道境与身心

    道本足于身,以实求来,则常若不足矣;
    境难足于心,尽行放下,则未有不足矣。


    [述论]
    任何事物,对人的功用都是有两面性的,事物本身并不存在什么好什么坏。这好与坏的
区别,主要是以其满足人的需要为尺度的。当一个人的目的一次一次地达到,成功一次一次
实现,这种人是不满足于现状的,而是会定下新的目标孜孜以求之;当另外一种人在遇到前
进中的阻力、挫折和失败时,意志丧失了,信念丢弃了。他这时还会从自我安慰中,说出一
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道理来,以寻求消极的自我安慰和盲目的自我解脱。

    这就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两种不同态度的人。前者于国于民于已都有益,后者于已于人
都不利。

    一个终点的结束,就标志着下一个起点的开始,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人在认识世
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通过实践,进而对事物的发展形成一个
客观的、全面的、综合的认识。这个认识过程是渐次性的,也是与人的文化层次,知识结构,
生活经历相联系的。由此,也就逐渐地形成了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行于次,而思于先。”人的行为总是受世界观支配的。正确的世界观来源人对生活、
对社会的正确认识,从而也就决定了人对生活、对社会的态度。周恩来曾给身边的工作人员
说过这样一句话:“活到老,做到老,学到老。”从这句朴实而简洁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悟
出这样一个道理:人是要不断进步的,不要因外在因素的制约而滞消我们的主观能动性,从
而失去进取心。

    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表现出另外一类不满足的人。他们是为了钱,为了利,为了名,
为了权。而为了满足这些欲望,他们丧失良知,不择手段,为所欲为。这种不满足欲越强烈,
对他人对社会就为祸愈烈、愈深。

    “人往高出走,水往低出流。”这是人和自然现象的内在区别。

    一个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信心,不再进取;一个人在
生活的道路上,遇到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挫了志气,败下阵来;一个人在回首往事时,
产生悔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欣然自足,裹足不前。

    有的人正是这样,当他回头望望,自觉得意,见落伍在他后面的人大有人在,这时心里
似乎很释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由是便“脚踩西瓜皮,滑到那里算那里”。抱有这种态
度的人,注定是要落伍并走向失败的。

    过去代表不了现在,现在代表不了将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这种人终究会
一无所有。“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这种精神,对每个立志者是不可缺少的。没有气志的人,
就像没有充气的“皮球”,拍打不起来。也像玻璃杯、刮胡刀,一甩就破、一折就断。

    生活的河流总是弯弯曲曲的,时而激流,时而平缓,时而笔直,时而回旋。但是只要始
终不渝地抱定信念,闯过难关就是路,一往前行是坦途。

   
    
 
 
 中国社会出版社
 
   
总策划 李安纲 林晓靖
j编 李安纲 刘耀
副主编 赵晓鹏 马民书
 
   
   
 

版式: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联合主办 Copyright© 2000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mailto:web@guoxue.com    mailto:yyyinxl@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