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王永彬 原著
      马民书 述论

目 录

 
     
 





 
 

 

 
     
    048言召祸与行玷身

  一言足以召大祸,故古人守口如瓶,惟恐其覆坠也;
  一行足以玷终身,故古人饬躬若璧,惟恐有瑕症也。


[述论]
   “言行者,立身之基。”人之为人,其言其行不可缺也。西汉文学家杨雄,在《言·修
身》里说道:“取四重,去四轻,则可谓之人。”四重即“重言、重行、重貌、重好。言重
则有法,行重则有德,貌重则有威,好重则有观”,四轻即“言轻则招忧,行轻则招辜,貌
轻则如辱,好轻则招淫”。可见,一言一行在人生中相当重要。重言、重行可利已利人,否
则会招忧招辜,甚至可招杀身之祸。那么,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应当如何把握自己的言行
呢?

  语言,作为人类独特的工具,是人类彼此之间联系的媒介,所以适时得体地表达自己相
当重要。这就涉及到语言运用的技巧了。言,有真言、谎言,有善言、恶言。言可多,亦可
少,运用得好坏,其结果则截然不同。这就要看言者所言是否合乎身份、合乎时宜、合乎场
合,古人谓之“慎言”。“人主之言,不可不慎”,君主的失言,可以毁掉社稷;“君子,
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有教养的人失言,千里之外的人也会敬而远之,毁坏自己
的声誉。

  所以,孔子说:“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君子当慎言,我们凡夫俗
子说话也应谨慎为好。中国历史上,因出言不慎而遭罢官、放逐、甚至杀头并且殃及亲属者
颇多。

  1726年(雍正四年),查翮庭为江西考官,出题为“维民所止”。雍正皇帝认为:“维、
止二字,意在去雍正二字之首”,是“心怀怒望,讽刺时事”,遂下查于狱;后来死在狱中,
仍然被戮其尸,亲属多被杀。

  清著名诗人沈德潜的《咏黑牡丹诗》有“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句,据说因犯时忌,
而被乾隆剖棺锉尸。

  一文人于窗前看书,忽然一阵清风吹来,书被翻乱,便随口吟诗云:“清风不识字,何
故乱翻书。”也竟然因此而遭杀身之祸。

  所以,古人言谈十分谨慎,不敢胡乱讲话,守口如瓶,以免招来杀身毁家的大祸。当然,
古人们所处的环境有其特定的政治背景,现代的社会绝不会因为某人出言不慎而招来杀身之
祸。然而,出言不慎,亦可坏掉大事,所以说话也不能不有所讲究,要掌握分寸。

  该多讲时,不能少说,否则言犹未尽,故孔圣人对其弟子讲道常循循善诱,唯恐不周;
该少讲的,不能多说,否则“言多必失”;该沉默时,不可出声,“沉默是金”,“言而当,
知也;默而当,亦知也”。当然,对于那些因怕说话会殃及自身而明哲保身、什么都不说的
人,则另当别论了。

  言必谨,“行莫过于谨敬”,为人处事也应谨慎为好。一个人光明磊落,清白一生,如
果因为一件小事而坏了名声,玷污了人格,那可太不值了。所以古之圣贤行事非常小心,惟
恐做错了事,会让自己终身抱憾。凡事都“三思而后行”,教育后人“莫以恶小而为之,莫
以善小而不为”。

  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个人一生,难免要做下错事、坏事,但若因此而变得谨
小慎微,前怕虎后怕狼,什么事都不敢去做了,那就太过于勉强了。要知道,现代社会需要
的是创新、开拓,其中出错,是在所难免的,改之则不为过。古人佩玉,是希望自己的美德
像玉石一样光润美好,我们岂可妄自菲薄,自觉不如古人呢?

 
 
 中国社会出版社
 
   
总策划 李安纲 林晓靖
j编 李安纲 刘耀
副主编 赵晓鹏 马民书
 
   
   
 

版式: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联合主办 Copyright© 2000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mailto:web@guoxue.com    mailto:yyyinxl@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