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王永彬 原著
      马民书 述论

目 录

 
     
 





 
 

 

 
     
  040气性与语言

气性不和平,则文章事功俱无足取;
语言多矫饰,则人品心术尽属可疑。

[述论]
气性平和,是作文、做事乃至做人的立根之本。
“文如其人”。试想,一个人没有开阔豁达、平心静气的气质,而充塞着“小家子”之气、
爱冲动之性,他就不可能写出立意高远、见地深刻的好文章,而不过是泄泄私愤、偏臆造作
而已。

“成事功性”。试想,一个人没有炽然专注,持之以恒的气态,而常常心神不定、冷热无
常、见异思迁,他决不可能专心做一事,功于成一事,只能一事无成、蹉跎一生。

“做人凭性”。试想,一个人没有心性平和,待人以诚,为人豁达的气度,而尖酸刻薄、
莽撞粗鄙、撒泼歹毒,他就不可能与人合作谋事,更谈不上具备完善的人格了。

气性平和,根本在于不怀隐私杂念,不求愧心之利。明朝洪应明在《茉根谈·概论》中指
出:
此身常教在闲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
此心常教在静中,是非利害谁能瞒昧我。

无欲无烦恼,心静能明察。一个人只有甘于清闲淡泊,去除非分之想,才能不被荣辱得失、
是非利害所困扰、所蒙蔽,才能真正做到心境恬淡、气性平和。

人言与人品是密不可分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崇尚言由衷发,鄙视语言矫饰;同时,又
注重言之有文,讲究语言技巧的运用。《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云:“仲尼曰:志有之;言
以足志,文之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就是说,语言用以表达思
想,文采帮助语言流传。离开语言,人们就无法表情达意、交流思想;言谈没有文采,语言
和思想就不可能流传很远。

从人的言谈中,可以发现和体味其思想和气志,这就是“言为心声”的道理。同时,从人
的“文采”中,也可以看出其学识造诣的高低和作为的大小。然而,文采的光华生于实、切
于准,巧于趣,而决不是虚伪巧饰,哗众取宠的代名词。这就是说,文采不含巧饰,但语言
多巧饰的人常有;而语言多巧饰的人,则人品心术多不正。

《国语·晋语》中说:“言之甘,其中必苦。”意思是说,甜言蜜语里面往往有苦涩的东
西。说话者因有求于人,不得不隐咽苦衷、饰言以“甜”,或企图骗人,隐藏险恶用心,饰
以花言巧语。可谓“口甜心苦,口蜜腹剑”。

其实,人言与人品从来就是不可剥离的。说实话者,实也;说假话的,假也。可以说,凡
那些存浩然正气,行为堂堂正正的人,其言必善和谆切。凡是那些心怀叵测、行为诡诈的人,
其言必伪饰狡诈。虚狂者大言不惭,信口雌黄;伪善者口是心非,口蜜腹剑;好事者拨弄是
非、造谣惑众,历来如此。人们当听话听音,察“言”观色。
 
 
 中国社会出版社
 
   
总策划 李安纲 林晓靖
j编 李安纲 刘耀
副主编 赵晓鹏 马民书
 
   
   
 

版式: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联合主办 Copyright© 2000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mailto:web@guoxue.com    mailto:yyyinxl@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