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吕坤 原著
李安纲 赵晓鹏 述论
 
     
 
 
 
 

 

 
  

   

 
   227    天人与自我

    吉凶祸福是天主张,毁誉予夺是人主张,立身行己是我主张。此三者,不相夺
也。


    [述论]
    吉利与凶恶、灾祸与幸福,这都是由上天自然主张着的;诋毁与赞誉、给予与
夺取,这都是由他人外力主张着的;安身立命与实践自我,这却是由我自己来主张
着的。这三件事情,是不会互相剥夺的。

    人在社会中生存行事,有一个说法,叫做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地利很重
要,比如说古代行兵打仗,全要考虑各种自然因素。是不是近期下雨刮风,天气怎
样?地形地势如何?等等,都很关键。人和也是重要的,有了人众的支持,自然会
得到很大的便利。而这天时、地利、人和都有一个核心,那就是我们自己的心灵。
如果说,能够转危为安,或者化险为夷,唯一的办法就是调整我们自己的心灵。

    吉凶祸福由不得我们自己,决定的是上天。我们在关键时候,由不得自己的地
方,往往会大声疾呼:“天啊!我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可见自己主宰不了,只
好听天由命。

    当然,我们一直强调,这个天不是迷信中的上帝,而是自然运行的规律,是宇
宙生命的本质。我们人类是自然的一分子,所以必须听从自然的规律。合乎规律,
就会生活得自在一些;不合乎规律,就会被自然的法则所惩罚。

    遭到诋毁或者是赞扬,被人剥夺或者是赏赐,这都是别人的事情,与我们自己
无关。比如说,我们自己认为做事谨慎而且意义重大,但别人就不这么认为。我是
研究《西游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所以我认为这是个关键的话题,但在饭桌上就
可以发现问题了。

    有各种各样的人请我吃饭,或者是碰巧坐在了一起。有人知道我的专长或者研
究方向,或者因为听到了有关我的传闻,便会流露出一些关于这门学问的热情来。
前些年,为了让别人了解我自己的学问和成果,我只好利用一切场合向人宣传,也
不管对方爱听不爱听。这倒也起了一些作用,得到了一些大人物的支持和重视。

    等到现在,在那饭桌上我就不怎么去说了。因为并不见得人人都认为我说的就
重要,比如说素食与荤食的问题,有的人甚至无法吃下饭去,那我就只好闭嘴了。
这个时候,我才真正体会到了沉默的乐趣和滋味。别人怎么想,怎么评价我们,那
是他们的自由,由不得我们自己。谁要想让天下的人都听从自己,或者肯定自己,
这人不是疯子就是傻瓜。

    前几天,有位安徽芜湖教育学院的同行辗转寄来一封信,说在《报刊文摘》上
见到一篇文章,对我的《西游记》研究大不恭敬,所以替我感到义愤,便寄来信告
知。我回答说,春秋战国时期还要百花齐放、百家争呜哩,天下人怎么能够是一个
腔调呢?再说,我们无法让别人不骂我们,但我们却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做好我
们分内的事,说我们应该说的话,也就足够了。

    况且,我还年轻,让人骂骂我,乃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哩!天下人读了他们的文
章,没有读过我们文章和著作的,也会去寻找来阅读的。如果我们真正错误了,别
人批评得对,我们就应该接受和感谢他们。我们写书发文章的目的,不是为了出名,
而是为了把自己的思想和心得传播给大众。大众接受了真理,生活得幸福了,我们
也就心满意足了,无需去与别人争论什么的!

    但是,我们人类总会有自己的特色或者主宰的领域,那就是我们自己的安身立
命,言行举止。我们在选择职业上可以自主,有人愿意当官,有人乐意发财,或者
热衷于名利。但我就乐意当一个人民教师,过着清贫的生活。而且我自认为,要想
真正地了解传统文化,并且成为一个民族和时代的脊梁,就一定要保持清贫的境界。
此外,我们自己做事处世,也就都能够由自己来决定了。

    前两天,听内部传达的文件,江泽民主席提出,要大家保持一点清贫意识。这
个提法很好!如果都是为了钱去奔波,全社会都成了肥头大耳的老板了,真正能够
干活出力的就没有什么人了!

    可善可恶,可好可坏,善时成佛做祖,恶时披毛戴角。至少,我们可以不做什
么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求得个心理平衡。有的人却不同了,他们就是要说自己不
愿意说的话,就是要干违背自己心愿的事。那也没有什么办法了。

    我们总认为,自己的命运在一大部分上,是由我们自己的心理决定的。天命一
定了,就看我们自己怎么去适应这个自然。合乎了规律,生活得就有了意义和价值;
不合乎规律,就会带来人为的灾难和痛苦。

    上天与他人的意志,我们是主宰不了的。而我们自己的行为与立身,却一定得
由自己来做主。否则,我们的生命与那些猪狗畜生还有什么区别呢!
 
    

 
 
 中国社会出版社
 
   
总策划 李安纲 林晓靖
j编 李安纲 刘耀
副主编 赵晓鹏 马民书
 
   
   
 

版式: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联合主办 Copyright© 2000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mailto:web@guoxue.com    mailto:yyyinxl@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