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ry  
 




网页:静远
 
 



吉平平
黄晓静
编 著


中国文学批评史

  郭绍虞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2月新1版,大32开,700页,449千字,定价2.20元。辽宁大学中文系藏I206.09/0722。

  本书1934年5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上册,1947年出至第四版,同年下册分作一、二两册也出版,全书三册,24开本,共1082页,约680千字。本书为“大学丛书”之一,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六编,二十章,三十九节,为一册,起周秦,迄北宋;下卷分为两册,共五编,二十一章,四十节,自南宋到清代。解放后,本书又经作者改写,1955年8月由新文艺出版社出版,大32开,605页,468千字,定价2.29元。1983年9月台湾文史哲出版社,以1934年5月和194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上下卷本再版,署名为本社编辑部(没有署郭绍虞著),大32开,1082页,(精装本)新台币300元,大陆1985年7月售价人民币45.00元。1979年版作者据1955版未能作大的改动。

  本书新1版被教育部定为高等院校文科教材。全书始自上古,迄清中叶,共分四章,凡八十二节,每章采取专人,专篇立论或专题立论的不同形式,体例安排较灵活。对文学史上各种流派,思潮以及一些代表性作家的文学观点,都溯流探源,作了整理阐述,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本书是一本资料丰富且有条不理,但理论阐发不足,特别是小说、戏剧理论未能涉及,因此,作为文学批评史尚欠完备。

  目次:

  再版前言。第一章绪论:一、文学批评是怎样产生的,二、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

  第二章上古期──自上古至东汉(纪元前?──纪元一九○年):三、孔门的文学观,四、墨家的文学观,五、庄子思想与文学批评,六、荀子奠定了传统的文学观,七、荀子论诗乐,八、诸子思想和他们的作风,九、汉人对于文学的认识,一○、从孟子到汉人的诗说,一一、扬雄发展了传统的文学观,一二、王充修正了传统的文学观。

  第三章中古期──自东汉建安至五代(纪元一九一──九五九年):一三、典论论文及其他,一四、陆机文赋,一五、左思论赋与葛洪论文,一六、南朝在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一七、《文心雕龙》与《诗品》,一八、南朝作家对文学的认识,一九、从文体的辨析到文笔的区分,二○、风格与神气,二一、永明体与声律问题,二二、历史的批评,二三、通变问题,二四、北朝的文学批评,二五、隋代的李谔与王通,二六、初唐的史家与史学家,二七、唐代现实主义的诗论,二八、古文运动,二九、柳冕的教化中心说,三○、韩愈与柳宗元,三一、韩柳以后的文论,三二、司空图作品。

  第四章近古期──自北宋至清代中叶(纪元九六○──一八三九年):三三、宋初之文与道的运动,三四,古文家欧曾诸人的文论,三五、北宋道学家的文论,三六、北宋政治家的文论,三七、三苏与贯道说,三八、吕南公,三九、北宋诗论与其作风,四○、北宋道学家之诗论,四一、胡铨与楼钥,四二、朱熹,四三、南宋道学家之诗论,四四、从韩驹吴可到杨万里,四五、从江西诗人到陆游姜夔,四六、张戒岁寒堂诗话,四七、严羽沧浪诗话,四八、王若虚与金代文论,四九、元好问论诗绝句,五○、元代的文学批评,五一、宋濂之文论,五二、明初之诗论,五三、茶陵诗派,五四、李梦阳,五五、何景明,五六、唐宋派的文论,五七、后七子派的诗论,五八、后七子派的文论,五九、公安派的前驱与羽翼,六○、公安派,六一、竟陵派,六二、评点之学的理论,六三、钱谦益与艾南英,六四、顾炎武黄宗羲与申涵光,六五、尤侗与李渔,六六、魏禧,六七、叶燮与沈德潜,六八、从王夫之到王士礻真,六九、从冯班吴乔到赵执信,七○、袁枚之文论,七一、袁枚之诗论,七二、经学家的文论,七三、翁纲肌理说,七四、章学诚,七五、桐城文派与其文论,七六、方苞古文义法,七七、刘大魁义法说之具体化,七八、姚鼐义法说之抽象化,七九、姚门诸人之阐说桐城之学,八○、各家对于桐城文之批评,八一、恽敬与阳湖派,八二、何绍基和其他。

  后记一。后记二。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联合主办 Copyright©2000

hyc@guoxue.com        web@guo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