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敬德会讲”热议“新课标与传统文化教学”
本报讯(记者 张隽)12月20日,由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期刊社共同主办的“新课标与传统文化教学——中国教师·敬德会讲”在线上开讲。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陈云龙、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期刊社社长姜钰等领导出席活动,与专家学者、海淀区校长代表就新课标与传统文化教学的相关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本次线上会讲通过海淀教育云直播平台、北师大出版社视频号、中国教师报视频号、中国教育报思想者视频号、百度百家号等媒体同步直播,超过11000人通过线上参会的方式分享了会讲成果。
传统文化在新课标背景下的学校落实,是清华附小王玲湘副校长在本次会讲中分享的主题。王玲湘副校长以清华附小成志教育实践为核心,从教育政策脉络、学校课程布局,教学实践探索以及机遇挑战分析四个方面全面介绍了以窦桂梅校长为核心的清华附小教育团队的课程教学改革成果。王玲湘副校长强调:系列文件和政策的脉络,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文件与政策的精神应该成为一所具体学校历史自觉、文化自信、立德树人、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南针。有了这样的指南针,我们回到真实的教育现场上,在深入研究与认识新时代儿童的成长规律基础上,主动、全面地对接新课标,在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中,去寻求落地的教育哲学。
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王海霞校长以“习中悟、悟中觉”为题分享了教育教学实践的经验。她认为,新课标明确了小学、初中、高中不同阶段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初中阶段的重点就是帮助孩子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增加文化的认同感,通过积极的践行,初步体会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在教学实践中要避免以下误区:一是教学内容上止于课本、止于篇章,内容窄化;二是教学方法上机械灌输,缺乏体验,浅尝辄止;三是内化迁移与生活脱节,知行不一。初中阶段正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是他们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段,作为学校教育必须建设好课堂这个主阵地,启动孩子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
“中国教师·敬德会讲”是教育思想与观点交融、汇集、碰撞、对话的平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期刊社姜钰社长在会上提出,希望能够以严谨的学术创新和深度的理性思考持续为解决教育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提供破解的路径,为构建教育高质量的发展体系注入新动力,也为“十四五”的教育改革发展作出原创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