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子公开课课程安排
主办单位: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承办单位:山东省尼山书院(山东省图书馆)
教学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
授课地点:山东省图书馆大明湖分馆
第一讲 董仲舒其人其学
主讲人:周桂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内容简介:略
第二讲 董仲舒与汉代新儒学
主讲人:吴光(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内容简介:董仲舒以“三年不窥园”的精神,阐发《春秋》等经典的“微言大义”,建立了新儒学体系。以“六艺之科,孔子之术”为基础,综合吸收了先秦各家之学。其哲学基础是天人感应目的论,政治思想基础是德主刑辅王道论,道德伦理基础是“三纲五常”教化论,方法论基础是“天不变道亦不变,天变道亦变”的历史辩证法。
第三讲 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
主讲人:黄开国(四川师范大学哲学研究所教授)
内容简介:董仲舒运用“《春秋》无达辞”的解经方法,以孔子“素王说”为出发点,视《春秋》为改制之书,借对三世异辞的书法发明,提出新王必改制的改制说。大一统、三统说、贵元重始诸说,奠定了春秋公羊学的基本理论,并对后来经学诠释的发展影响深远。
第四讲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历史真相
主讲人:秦进才(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内容简介:百余年来,学者们认为,董仲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关。其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清末才出现在蔡元培著作中的。汉武帝“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罢黜了儒家在内的百家,设置传授中华经典的五经博士,以经取士,以经治国,皇帝裁判经学分歧,何来“独尊儒术”。
第五讲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
主讲人:张茂泽(西北大学中国思想研究所教授)
内容简介:天人感应论提出的历史背景;天人感应论的主要思想内容;天人感应论的历史地位;天人感应观念的理论化、天人合一学说的新阶段、大一统说三纲说改制说等的理论基础、古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的新成果。
第六讲 董仲舒的人性论
主讲人:李存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内容简介:董仲舒主要以“中民之性”论性,否认性善论,从而为“王教之化”的必要性作论证;但他认为人性中有“善质”或“善端”,由此经“王教之化”而成为“善”,这是与其“任德不任刑”的价值取向相符合的。在先秦儒学与宋明理学的人性论之间,董仲舒的人性论成为儒学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第七讲 董仲舒的纲常之道
主讲人:方朝晖(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内容简介:“三纲”“五常”简称“纲常”。“三纲”偏重人伦,“五常”偏重道德。“纲常”是汉代以来中国传统社会伦理道德的核心。从现有文献看,董仲舒是最早明确使用“三纲”“五常”这两个术语来描述和建构上述价值体系的关键人物。如何从历史语境中来理解“纲常”的来源及含义?为什么它对后世有如此深远的影响?
第八讲 董仲舒“德主刑辅”的治理思想
主讲人:刘国民(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内容简介:董仲舒认为,天道之大者在于阴阳,天道任阳不任阴。天道是人道的根据,人道任德不任刑。汉承秦制,承袭了以刑罚治国的方式。董仲舒主张“更化”,希望把尚刑尚法的政治,改途易辙,尚德而不尚刑,使天下和洽,习俗纯美,万民安仁乐义。
第九讲 董仲舒的教化思想
主讲人:谢遐龄(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理事长)
内容简介:董仲舒重建“王教”,遵循德教为主刑罚为辅的思路。首要的是奉天法古——坚定人们对上天、祖宗的信仰;理论上奉元,实践上正本。教化思路是讲义不言利、尊礼重信。官员是教化民众的关键,须以六经养德;选拔官员以贤不以功。提倡谦让品德,做人要“贵人贱己”。
第十讲 董仲舒的“调均”与社会公正思想
主讲人:李宗桂(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内容简介:董仲舒的“调均”主张,是其“更化”“改制”理念的具体化。他要通过改革调节贫富,防止并消除贫富两极分化的情况。他反对“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但赞成给富人和穷人各得其所、各安其分的生活。他的调均主张,体现了传统中国社会的公正思想。
第十一讲 董仲舒的大一统与更化改制思想
主讲人:韩星(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内容简介:汉承秦制,诸多弊端。董仲舒认为必须“更化改制”:思想方面建议汉武帝以儒学代替黄老学说,设立五经博士,使经学成为指导思想;制度方面建议改正朔,易服色,重建礼乐,强干弱枝,官商分途,夷夏互变;文教方面建议置经师,兴太学,养贤士,选贤能。这为汉代的长治久安,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十二讲 董仲舒的历史影响与当代价值
主讲人:余治平(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教授)
内容简介:董仲舒“法天而立道”,基于儒、宗于儒而又能够兼容并包,创造性地推进儒学发展。其大一统理念、天道信念、天人感应、教化纲常、德主刑辅、察举建言、调均更化主张,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础和文化基因。其天道哲学、政治哲学等对于推行与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都具有一定的建设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