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年表》廓清千古之谜 中国历史纪年上推1200年
中国青年报北京11月9日电 人们盼望已久的《夏商周年表》终于问世了。今天正式公布的《夏商周年表》,把我国的历史纪年由公元前841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使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夏商周三代有了年代学标尺。“夏商周断代工程”的4位首席科学家李学勤、李伯谦、仇士华、席泽宗及众多科学界人士今天出席了新闻发布会。
历时5年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九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总目标是制订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年代学年表。项目于1995年秋开始筹备,1996年5月16日正式启动,在多学科交叉研究和200位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现已实现计划预定的目标,定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今年9月15日,在科技部组织召开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验收会”上,断代工程顺利通过了验收。
中华文明是举世公认的具有独立起源的文明之一,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并称,是四大古代文明中惟一没有中断、一直绵延传流的文明。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由兴起到繁盛的重要历史时期。遗憾的是,我国传世文献上记载的古代确切年代只能追溯到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这之前的历史纪年都湮没在千古尘烟之中,成为中国历史以及世界历史上的重大缺憾。李学勤说,中国有着非常丰富的地下文物蕴藏,曾先后兴起多种多样的考古文化,逐步形成夏商周三代的灿烂文明。通过历史学、考古学的研究,将我们先人对人类文化的贡献昭示于世界,使中国古代文明在整个人类历史中的地位进一步得到肯定,将巩固和增强我们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和自信心。
“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坚持多学科结合,交流合作,相互启发,相互推动,最终形成有多学科支撑的研究结论。李学勤对记者说,这是我们对现有成果最能够自信的依据,也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突出特点。
据了解,鉴于国内与年代学有关的各学科专家年龄偏老,“工程”领导一直重视吸收中青年专家参加研究工作,使他们在“工程”的各个环节做出了很大贡献。
“工程”在坚持科学精神和学术民主的前提下,自始至终体现了“政府支持,专家负责”的原则,使参加“工程”的200位专家学者能够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知识和经验。在1999年9月下旬,由中国史学会、中国考古学会和中国科技史学会与“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办公室联合召开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阶段成果学术报告会”上,有160位多位包括“工程”以外的专家参加了讨论,所提的各种意见,对“工程”成果的修正改进起了重要作用。这充分说明《夏商周年表》不是任何个人的作品,而是真正的集体成果。
李学勤表示:“夏商周断代工程”虽然已经进行了5年,但相对于工作的困难来说,这个时间还是太短暂了。现在所能做出的,只是当前所能达到的较好成果。“工程”还有一些专题,有待补充和改善,“工程”的报告今后还需要改进和修正。因此,我们把此次得到的成果称为“阶段性成果”。“夏商周断代”还将继续研究,并扩大研究的范围和领域。
4位首席科学家还回答了记者提出的问题。
《夏商周年表》
朝代 | 王 | 年代(公元前) | 年数 |
夏 | 禹 | 2070—1600 | |
启 | |||
太康 | |||
仲康 | |||
相 | |||
少康 | |||
予 | |||
槐 | |||
芒 | |||
泄 | |||
不降 | |||
扃 | |||
廑 | |||
孔甲 | |||
皋 | |||
发 | |||
癸 | |||
商前期 | 汤 | 1600—1300 | |
太丁 | |||
外丙 | |||
中壬 | |||
太甲 | |||
沃丁 | |||
太庚 | |||
小甲 | |||
雍己 | |||
太戊 | |||
中丁 | |||
外壬 | |||
河(“颤”字去掉“页”)甲 | |||
祖乙 | |||
祖辛 | |||
沃甲 | |||
祖丁 | |||
南庚 | |||
阳甲 | |||
盘庚(迁殷前) | |||
商后期 | 盘庚(迁殷后) | 1300—1251 | 50 |
小辛 | |||
小乙 | |||
武丁 | 1250—1192 | 59 | |
祖庚 | 1191—1148 | 44 | |
祖甲 | |||
廪辛 | |||
康丁 | |||
武乙 | 1147—1113 | 35 | |
文丁 | 1112—1102 | 11 | |
帝乙 | 1101—1076 | 26 | |
帝辛(纣) | 1075—1046 | 30 | |
西周 | 武王 | 1046—1043 | 4 |
成王 | 1042—1021 | 22 | |
康王 | 1020—996 | 25 | |
昭王 | 995—977 | 19 | |
穆王 | 976—922 | 55(共王当年改元) | |
共王 | 922—900 | 23 | |
懿王 | 899—892 | 8 | |
孝王 | 891—886 | 6 | |
夷王 | 885—878 | 8 | |
厉王 | 877—841 | 37(共和当年改元) | |
共和 | 841—828 | 14 | |
宣王 | 827—782 | 46 | |
幽王 | 781—771 |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