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O13 永远的怀念(一)
2005年12月6日,北大图书馆,侯仁之先生九五华诞。先生坐轮椅而来,精神尚好,但说话已困难,气息微弱且口齿不清,致辞及半竟至思维卡顿,扭头问夫人:“我还需要说什么?”来宾即轻笑一片,当然都是善意的了。当日场面热烈,先生既是主角,也不是主角。
今年编徐庆全缅怀于光远先生的文章,看到他记述2010年7月3日九五寿辰上的于光远,“显然有些老了”,“他只能在别人递过来的麦克风前说句谢谢大家”,同样的感慨再次在心中生起。人生暮年,周遭繁华早褪色,甚至还会成为负担;至于身后哀荣,于往者而言更全无意义。
可我们为什么还要做那样一些事情——包括读书报每到年终的这个专版?我想,除了敬仰与追思的惯性驱动之外,也暗含了一种对自己的提醒与鞭策吧——你看看你,又虚度了一年!
——编者
于是之(1927-2013)
2013年1月20日,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于是之在北京辞世,享年86岁。
于是之原名于皛,原籍天津,1927年7月9日生于河北唐山。1945年曾考入北京大学(后失学)。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祖国剧团、北平艺术馆、华北人民文工团演员;后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副院长等。数十年来,在话剧舞台上塑造了不少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受到观众的好评。1951年初,在老舍的名剧《龙须沟》中出色地扮演了程疯子这一角色蜚声剧坛。1958年在老舍名剧《茶馆》中扮演的王利发在艺术上更是炉火纯青。拍摄过电影《龙须沟》、《青春之歌》、《以革命的名义》、《丹心谱》、《秋谨》等。出版《于是之论表演艺术》、《演员于是之》等。
杨德豫(1928-2013)
2013年1月23日,著名翻译家、诗歌编辑杨德豫在武汉去世,享年85岁。
杨德豫1928年12月12日生于北平,湖南长沙人,国学大师杨树达之子。1946年秋至1949年2月,先后在中央大学、清华大学的外国语言文学系肄业。1978年调到湖南人民出版社任编辑,1990年调到湖南文艺出版社。译有《华兹华斯诗选》、《柯勒律治诗选》、《拜伦诗选》、《朗费罗诗选》等。其中英汉对照《华兹华斯抒情诗选》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文学翻译彩虹奖,《拜伦诗选》被老诗人、翻译家卞之琳誉为“标志着我国译诗艺术的成熟”。
邓正来(1956-2013)
2013年1月24日,著名法学家、政治学家邓正来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56岁。
邓正来1956年2月生于上海。1982年毕业于四川外语学院,后进入外交学院。2003年被聘为吉林大学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成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筹建成立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创办《中国社会科学季刊》与《中国书评》。长期致力于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经典著作的汉译工作,组织、策划并独立翻译出版了大量学术名著。是国内哈耶克研究的顶尖学者,出版的论著有《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研究与反思: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思考》、《自由与秩序:哈耶克社会理论的研究》、《哈耶克法律哲学研究》、《关于中国社会科学的思考》、《自由主义的社会理论》、《规则·秩序·无知:关于哈耶克自由主义的研究》等。